廣州國家版本館:嶺南文化遇見時代新韻
【走進國家版本館】
歲在壬寅,時值季夏,在羊城北部的山林之間,有著廣州母親(qin) 河之稱的流溪河千百年如一,清麗(li) 蜿蜒,靜靜地哺育和滋養(yang) 。
在凝結著廣州人無數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樸莊重的青灰色建築群組成的廣州國家版本館,日前在鳳凰山腳下落成開館。在同一方天地裏,母親(qin) 河水與(yu) 文明燈塔,青山翠穀與(yu) 長橋臥波,竟能組合得頗為(wei) 相得益彰,物我兩(liang) 忘。
走進廣州國家版本館時,天空正飄著毛毛細雨。以粵北五嶺為(wei) 造型的館名石首先映入眼簾。“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幾個(ge) 金色大字鐵畫銀鉤,與(yu) 五嶺石很是相配。向前行進,就到了兩(liang) 端卷起,形似書(shu) 卷的文沁橋。立於(yu) 橋麵,觀遠處鳳凰山上的雲(yun) 山霧罩,真應了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意境。還未及館舍,便美得叫人出神。
從(cong) 空中俯瞰,鋪開在山腳下的建築群被一條清晰的軸線貫穿。一橋、一亭、一池、一閣,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在文沁亭中放眼望去,視野開闊,天光照在文沁池的水麵上,微風徐徐,波光粼粼。水麵一角置有一方硯台,水中還有一抹綠色的倒影格外吸睛,這就是已有200多歲的二級格木古樹。
參與(yu) 設計廣州國家版本館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振輝介紹,為(wei) 保護古樹,廣州國家版本館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對建築空間布局進行了優(you) 化調整。以古樹為(wei) 中心,形成了格木亭,其中還設有旋轉而下的階梯。
曾立於(yu) 山林之間的古樹,如今化為(wei) 建築文化的基石,煥發新芽,更添了“植根中華”的新意,與(yu) 文沁閣內(nei) 保藏的上百萬(wan) 文化版本一起,存續文化底蘊,賡續中華文脈。遠看青磚黛瓦的文沁閣,熟悉廣州的人腦中總會(hui) 生出幾絲(si) 似曾相識。張振輝介紹,在設計過程中,他們(men) 從(cong) 廣州鎮海樓、中山紀念堂和一眾(zhong) 廣東(dong) 古代學堂、學宮中,得到了不少啟發。
“我們(men) 這次以‘中華典藏、嶺南山水、時代新韻、文明燈塔’為(wei) 總體(ti) 設計理念,融合中華製式與(yu) 嶺南特色,從(cong) 禮樂(le) 格局、大國氣象、嶺南風物、地域氣候等角度,對嶺南傳(chuan) 統建築工法進行了現代化轉譯。”領銜設計廣州國家版本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表示。
“傳(chuan) 統的殿堂式建築風格、清晰貫穿的主線,體(ti) 現了中國古代書(shu) 院、傳(chuan) 統殿堂式建築的文化內(nei) 涵。我們(men) 還借鑒了嶺南騎樓的傳(chuan) 統理念,用現代手法設計了風雨廊,通過它將整個(ge) 建築群落與(yu) 園林串聯起來。可以說,整個(ge) 建築群既處處傳(chuan) 承體(ti) 現嶺南文化精神,又敢於(yu) 創新運用現代材料、技術和審美觀念,形成與(yu) 時代的緊密契合。”何鏡堂介紹。
何鏡堂認為(wei) ,建築要有整體(ti) 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設計要體(ti) 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融合。廣州國家版本館是對這一理念的充分實踐,是體(ti) 現文化、地域、時代三者完美融合的作品。“可以說,整個(ge) 建築群就是版本館的第一件展品。”他笑著說。
據了解,作為(wei) 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以及中華版本文化展示的一扇窗口,目前,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推出了“偉(wei) 大時代的印記——改革開放以來精品出版物專(zhuan) 題展”“千秋寫(xie) 印 華夏有章——中華版本發展概覽”等四個(ge) 常設展覽,以及“嶺南風骨——廣東(dong) 美術名家典藏作品展”“時代留聲 傳(chuan) 世之音——中國黑膠唱片版本展”等四個(ge) 專(zhuan) 題展。
位於(yu) 文沁閣負一樓的“千秋寫(xie) 印 華夏有章——中華版本發展概覽”展區,充分利用了多媒體(ti) 和物聯網技術,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沉浸式、情景式的藏品信息展示。
其中,在“傳(chuan) 世”多媒體(ti) 板塊,通過實物造型與(yu) 投影技術相結合,展現了版本早期四階段的形態;在“承揚”多媒體(ti) 板塊,地麵仿活字印刷術的矩陣與(yu) 仿紙卷弧幕聯動,播放了影片呈現印刷術的發展曆程;在“雅集圖”多媒體(ti) 板塊,以“窗”為(wei) 元素,設計了大型LED屏,選擇中國古代繪畫中著名的“雅集”題材畫作為(wei) 創作內(nei) 容,動態演繹了古代文人的文化交流場景,可使人們(men) 從(cong) 中一窺中國古代版本形態;在“中華版本薈萃”多媒體(ti) 板塊,則采用了裸眼3D技術打造中華版本數字多寶閣,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華版本的十大類型。
而走進位於(yu) 文沁閣5樓的廣東(dong) 非遺雲(yun) 浮石藝展廳,廣州國家版本館展陳的時代性撲麵而來。印有“北京”字樣的老式黑色提包、頗具年代感的老式收音機、分布著彈孔的行軍(jun) 水壺……不細看絕難以發現它們(men) 都是石雕作品。“這次展品反映的主題體(ti) 現了時代變遷,從(cong) 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到當下,希望能更好地映襯廣州國家版本館展陳的時代韻律。”展品創作者、廣東(dong) 非遺(雲(yun) 浮石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梁建坤表示。
據介紹,廣州國家版本館總設計藏量達2500萬(wan) 冊(ce) (件)。開館伊始,通過采購、接受捐贈版本、法定呈繳等多種方式,目前版本入藏量已達256萬(wan) 冊(ce) (件)。其中收藏重點曆史文獻、嶺南文化、僑(qiao) 批僑(qiao) 刊、票據票證、音響唱片、科學技術等各類特色版本20餘(yu) 萬(wan) 冊(ce) (件)。
館內(nei) 現收藏了“原大、原樣、原色”的影印版《文津閣四庫全書(shu) 》版本,收集了《四庫全書(shu) 》相關(guan) 的《續修四庫全書(shu) 》《四部叢(cong) 刊》等正式出版物版本,“四庫學”版本規模初具。廣州國家版本館還征集到國家圖書(shu) 館藏《永樂(le) 大典》影印本162冊(ce)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le) 大典》影印本62冊(ce) ,以及海外圖書(shu) 館博物館藏《永樂(le) 大典》影印本等,基本收齊現存各類《永樂(le) 大典》影印本。館內(nei) 還完整收藏《中華再造善本》第二輯及第一輯的大部分、《原國立北平圖書(shu) 館甲庫善本叢(cong) 書(shu) 》等。
探訪結束時,正值雨過天晴,落日的餘(yu) 暉斜照在文沁閣的屋簷,為(wei) 這座本就大氣古樸的文化殿堂,披上了一層金色“薄紗”,讓它更顯得格外恢宏與(yu) 莊嚴(yan) 。
(本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