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京味話劇《我這半輩子》致敬老舍

發布時間:2022-08-08 15:2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應妮)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作為(wei)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創邀約單元劇目,正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首輪演出將持續至8月15日。該劇是編劇、導演黃盈職業(ye) 生涯中的第51部作品,也是身為(wei) 深諳“京味戲劇”創作況味的他,第一次執筆並執導與(yu) 作家老舍有關(guan) 的故事。

  《我這半輩子》改編自老舍先生一係列自傳(chuan) 性質文學作品,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順為(wei) 主角,從(cong) 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講述到而立之後的起伏所經,同時交錯著他在北平和倫(lun) 敦之間的往返,也把他筆下的原型摘取回現實生活中,最終落幕在其半生的節點之上。

  記者在現場看到,舞台一半都覆蓋著白色,“冰與(yu) 雪”是《我這半輩子》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這是舞美設計李彪與(yu) 黃盈共同商議、創造出來的一個(ge) 舊的北平印象。坐在三麵觀眾(zhong) 席前排的觀眾(zhong) ,甚至會(hui) 留意到積雪會(hui) 一直綿延到自己的腳底和身邊。這種半沉浸式的舞美設計給了觀眾(zhong) 可以更加切身地感受到命運辛酸的氛圍。

  雪,是小年的雪——《我這半輩子》的主人公舒常順生於(yu) 小年夜。雪融化到一半,靜悄悄裹住觀眾(zhong) 席地麵和柱子的想法,是李彪在設計過程中的直覺。雖然冰雪讓人覺得冷,但卻並不淒慘悲涼,隻有真實、樂(le) 觀,“前半輩子那麽(me) 苦,說不定熬過去了,就有希望了。”

  屋瓦這一熟悉的“北平”元素,此次在《我這半輩子》中以一種不規則的、斜線層疊堆壘方式高懸於(yu) 舞台三周。在李彪看來,這些屋瓦就是生活片段的象征,是記憶裏的永恒,也是不斷流動著的不確定。

  舞台兩(liang) 邊的柱子,也被黑色的木板裹住了,木板上可以寫(xie) 字,也可以塗抹掉,質感類似於(yu) 黑板。進場時觀眾(zhong) 或許會(hui) 留意到,上麵有畫好的“雞爪子”。一直到演出前,導演黃盈還沒有想好要不要讓演員在演出中將那些代表欠賬的“雞爪子”塗抹掉。“即使賬可以抹去,生活可以抹去嗎?”

  為(wei) 什麽(me) 放著那麽(me) 多既有的老舍作品不碰,反而要原創一部新作呢?黃盈以為(wei) ,這是身為(wei) 創作者的自己在被老舍的作品不斷撼動之後,自覺生發出的疑問帶來的動力:“我很關(guan) 心,他是怎麽(me) 做到這樣的地步的?能寫(xie) 出這麽(me) 多形色各異的作品的人,他的人生是怎麽(me) 樣的?”

  “我覺得人人都有一個(ge) 終點,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是怎麽(me) 結束的,但是我們(men) 能做的,就是當終點到來的時候,我們(men) 能做到‘不會(hui) 麵有愧色’地走過去。”黃盈坦言,這就是他想要通過這部戲傳(chuan) 遞的一份確鑿觀念。

  據悉,該劇作為(wei)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由黃盈工作室出品製作,得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全程支持。(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