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曆不應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枷鎖
■本報記者 吳金嬌
“如果我沒上大學,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做服務員了。”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求職受挫的網友發布的帖子引發熱議。在評論區,不少大學生留言傾(qing) 訴,自己也有想從(cong) 事美甲師、理發師、咖啡師、收銀員等職業(ye) 而不能的無奈,認為(wei) 大學生的身份“綁架”了自己的擇業(ye) 範圍。
與(yu) 此同時,在網上,諸如“年輕人為(wei) 何不願做普通勞動者”的話題也引發不少網友的討論。
在教育界專(zhuan) 家看來,這些討論折射了就業(ye) 觀念的變化,以及不同年代人在擇業(ye) 觀方麵的“碰撞”。在當下,仍有不少人把大學教育與(yu) 精英教育簡單畫等號,認為(wei) 讀大學就能夠找“高收入、高地位”的體(ti) 麵工作。另一方麵,雖然一批新興(xing) 行業(ye) 正在崛起,但與(yu) 之相關(guan) 的服務類職業(ye) 仍舊缺乏社會(hui) 認同,以至於(yu) 有人粗暴將其理解為(wei) “無學曆、無門檻、無前途”的“三無”工作。這種錯誤的觀念和偏見,甚至成為(wei) 年輕人在擇業(ye) 時的阻礙和壓力。
對大學生而言,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ye) 觀,能否聽從(cong) 內(nei) 心、擇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這確實是一個(ge) 現實的問題。
兩(liang) 極的觀點折射兩(liang) 代人的擇業(ye) 觀
“我真的很想當美甲師,可是我都讀到碩士了,家裏人肯定接受不了”“其實我很想做理發師,我覺得幹這一行很有前景,可惜作為(wei) 985畢業(ye) 生的我不敢”“我讀的是法律專(zhuan) 業(ye) 但最想做的是西點師,身邊人都勸我不要浪費學曆”……在網上,在這些和大學生擇業(ye) 有關(guan) 的話題下,網友在評論區的留言,觀點呈現“兩(liang) 極分化”:一邊是“過來人”的勸退,父母長輩尤其接受不了;另一邊是同齡人的支持鼓勵,直言“不要在意他人眼光,自己喜歡才是王道!”
在專(zhuan) 家看來,如此兩(liang) 極的觀點背後,折射出的正是兩(liang) 代人的不同擇業(ye) 觀。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曹東(dong) 勃分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生仍屬“稀缺品”,學曆優(you) 勢使得他們(men) 享受畢業(ye) 包分配,工作不愁等“待遇”。但如今,隨著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大學文憑褪去了高學曆光環,就業(ye) 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信息時代來臨(lin) ,一批新行業(ye) 、新職業(ye) 隨之誕生。“這時,再用30年前的擇業(ye) 觀來審視當下的職業(ye) 選擇,難免落伍。”曹東(dong) 勃說。
上海商學院教授曹靜同樣認為(wei) ,很多家長對大學教育的理解很陳舊,認為(wei) 大學培養(yang) 的是精英,而與(yu) 精英對應的就應該是“高收入、高地位”,是從(cong) 事管理崗位或投身高精尖行業(ye) 的人群。不少家長將子女教育視為(wei) 最大的投資,當子女提出想要從(cong) 事一些新興(xing) 的服務性行業(ye) ,他們(men) 自然無法容忍多年教育“白白浪費”。
曹靜直言,對於(yu) 愛美、愛嚐鮮的Z世代來說,諸如美甲師、咖啡師等工作,不僅(jin) 有趣,還有很多允許個(ge) 人創造發揮。但從(cong) 現實來看,這些工作的“美中不足”便是幾乎不設學曆門檻,並非傳(chuan) 統評價(jia) 中的“好”職業(ye) 。
始終“放不下臉麵”,大學生的前途焦慮源自何處?
一頭是大學生陷入“就業(ye) 難”,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傾(qing) 力幫扶;但另一頭則是,有一些工作崗位明明有吸引力、也很對年輕人胃口,但求職的學子始終“放不下臉麵”,不敢輕易嚐試。也正因此,諸如“如果我沒上過大學”的表述,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內(nei) 心的擇業(ye) 焦慮。
在曹東(dong) 勃看來,創造一個(ge) 寬鬆的就業(ye) 氛圍,幫助年輕人更好就業(ye) ,共情和理解很重要。事實上,很多畢業(ye) 生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本身就處於(yu) “兩(liang) 難”境地:因為(wei) 沒有體(ti) 麵的工作而推遲就業(ye) ,可能被看成“啃老”“躺平”;一旦選擇了自己喜歡、但沒有學曆門檻的工作,會(hui) 被家長指責“白讀了這麽(me) 多年書(shu) ”。
大學學曆本應是加分項,何以成了擇業(ye) “枷鎖”?提及這個(ge) 話題,化妝師小張很有感觸。畢業(ye) 於(yu) 蘇州大學服裝設計專(zhuan) 業(ye) 的她,真正的興(xing) 趣一直在美妝領域。“父母沒辦法接受我不讀大學去學化妝,為(wei) 了獲得一份父母期待的學曆,我拚盡全力考上了大學。”大學期間,小張一直兼職幫同學化妝。畢業(ye) 後,她用所有的積蓄報名了某化妝學校進修,如今已經是某工作室的一名化妝師。
不過,在大學生群體(ti) 中,能夠像小張這樣最終從(cong) 事自己理想職業(ye) 的並不是多數。有專(zhuan) 家在接受采訪中直言,雖說行行出狀元,但圍繞就業(ye) ,一些“傳(chuan) 統觀念”仍有市場。比如,在不少人眼中,金融業(ye) 優(you) 於(yu) 製造業(ye) ,有編製的國企工作優(you) 於(yu) 民企工作,職業(ye) “鄙視鏈”一定程度存在。再如,像美甲師、化妝師、咖啡師這類職業(ye) ,一旦和無學曆、無門檻、無前途的“三無”職業(ye) 掛上了鉤,如果大學生從(cong) 事了相關(guan) 行業(ye) ,就意味著他是學校裏“不優(you) 秀的那個(ge) ”“名企淘汰的人”……諸如此類的“偏見”,傳(chuan) 導到大學生身上,客觀上也轉化為(wei) 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ye) 焦慮。
不謀“鐵飯碗、高薪資”,上大學的意義(yi) 究竟是什麽(me) ?
“其實,任何行業(ye) 都需要優(you) 秀人才的加入,決(jue) 定行業(ye) 天花板的是人而非學曆。”曹靜也有感而發,個(ge) 人成就感從(cong) 來與(yu) 身處的職業(ye) 、行業(ye) 無關(guan) 。不論從(cong) 事任何行業(ye) ,都需要從(cong) 基礎做起。從(cong) 這個(ge) 層麵說,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需要對職業(ye) 規劃、對社會(hui) 發展有更加清晰、全麵的認知。沒有從(cong) 天而降的管理崗,也沒有“躺平”的好職業(ye) 。隻要善於(yu) 發現機會(hui) ,並且認真投入其中,就會(hui) 有成功的機會(hui) 。
正如一些專(zhuan) 家所言,行業(ye) 沒有高低貴賤,唯有拚搏才能成就個(ge) 人光彩。不論是轟動一時的北大畢業(ye) 生賣豬肉,還是上海交大畢業(ye) 生賣切麵,都曾因高學曆從(cong) 事低門檻工作而廣受關(guan) 注。然而,當年賣豬肉的北大畢業(ye) 生已經憑借豐(feng) 富的養(yang) 殖經驗開了養(yang) 豬場,學造船專(zhuan) 業(ye) 的交大畢業(ye) 生也賣出了口碑價(jia) 格雙豐(feng) 收的“愛馬仕切麵”,生動詮釋了“行行出狀元”。
“人生不是隻有一道題,成長的路上,每個(ge) 人都要麵對各式各樣的題型和挑戰。答錯一題也無妨,總有機會(hui) 能夠改變自己。”談及就業(ye) ,曹東(dong) 勃的建議是,與(yu) 其自怨自艾,不如立刻付諸行動。
“讀大學的意義(yi) ,絕不在於(yu) 給我們(men) 帶來一份鐵飯碗、高薪資的工作。”曹東(dong) 勃說,每當有學生問起大學教育的意義(yi) ,他總會(hui) 舉(ju) 一個(ge) 例子:當18歲的你走進一家書(shu) 店,能否判斷出這些書(shu) 孰好孰壞?“大學四年,培養(yang) 的正是一名學生超出專(zhuan) 業(ye) 之外的判斷力、鑒賞力,這是一種思考和認知的視角和方法。或許,你的專(zhuan) 業(ye) 不會(hui) 跟隨你一輩子,但這種思維方式和能力,可以讓你受益終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