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極端天氣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小

發布時間:2022-08-08 15:37:00來源: 經濟日報

  胡彬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輪番上演,極端天氣漸有常態化趨勢。2020年,大西洋颶風數量創下新紀錄,其中11月份中美洲史無前例地出現了連續的4級颶風。2021年,北美多地出現罕見高溫天氣,當年7月份成為(wei) 有記錄以來地球最熱的一個(ge) 月,歐洲遭遇了創紀錄的暴雨襲擊和洪澇災害。今年夏天,整個(ge) 北半球都遭到異常高溫天氣襲擊,歐洲熱浪爆發一周就導致1000多人遇難,多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英國更是發布了該國曆史上第一個(ge) “極端高溫”紅色預警。

  造成極端天氣的因素有很多,長期的氣候變化被認為(wei) 是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出現的主要推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2021年8月份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係統不穩定加劇。報告還明確指出,自1750年左右,大氣中溫室氣體(ti) 濃度的上升無疑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更需警惕的是,隨著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劇,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規模將會(hui) 進一步增加。

  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民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均構成長期威脅,既給全球生態係統帶來不可逆的損害,也給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損失。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在《2000—2019年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報告中指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發生7348起重大災害,42億(yi) 人受到影響,經濟損失約2.97萬(wan) 億(yi) 美元,這一數字遠超1980年至1999年間的4212起重大自然災害。急劇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多。此外,財富和人口的增長也是導致損失增加的原因。氣候變化對世界經濟帶來的嚴(yan) 重影響已經不容忽視。

  首先,極端氣候事件對不同經濟部門、不同國家造成的經濟影響存在差別,可能加劇不平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者所羅門·項評估了1970年至2006年極端氣溫和颶風對28個(ge) 加勒比海地區國家的經濟效應發現,不同經濟部門所受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采礦業(ye) 和公共設施部門因颶風損失慘重,建築業(ye) 卻在颶風過後出現顯著增長,因為(wei) 災後重建使其獲利。另外,很多研究發現,對於(yu) 貧窮國家來說,極端氣候事件對其經濟的影響會(hui) 更大,因為(wei) 這些國家應對手段和資源相對有限,因此氣候變化加劇了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其次,極端氣候事件對經濟的影響會(hui) 產(chan) 生累積,嚴(yan) 重製約受災國長期的經濟增長。所羅門·項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阿米爾·吉娜兩(liang) 位學者的研究表明,颶風的侵襲將降低受災國經濟增長率,且這種影響會(hui) 隨時間延長而不斷累積。例如,菲律賓易受極端天氣影響,人均收入的長期增長率下降幅度達7.28%。美國哈佛大學學者梅利莎·戴爾等人基於(yu) 1950年至2005年全球125個(ge) 國家的大量數據發現,氣溫變化不僅(jin) 影響收入的絕對水平,還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率,使得氣候衝(chong) 擊對經濟增長率的微小影響不斷積累,從(cong) 而長期對國民經濟的增長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

  此外,極端氣候事件存在放大效應,通過全球供應鏈、國際貿易等渠道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球範圍內(nei) 相互放大。去年9月份,世界經曆了一場大規模的能源危機。歐美天然氣、動力煤、原油等能源品價(jia) 格紛紛漲至曆史高位,不僅(jin) 如此,能源價(jia) 格的上漲,還大幅推升了歐美電力價(jia) 格,進一步加劇能源危機衝(chong) 擊。造成此次危機的導火索就包括極端天氣拖累歐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導致對傳(chuan) 統能源發電的需求激增,能源的供需缺口急劇擴大,促使能源價(jia) 格上升並外溢到世界其他地區。歐洲從(cong) 2021年初開始,長時間出現超高壓異常天氣,海上風速大幅下降,風力發電量隨之驟降。美國勞倫(lun) 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阿馬拉辛赫·佩裏爾等學者研究發現,由於(yu) 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高度依賴於(yu) 天氣條件,使得可靠性和穩定性麵臨(lin) 挑戰,極端天氣事件導致電力供應的可靠性下降16%。

  碳中和是全球大勢,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已經勢在必行,現如今已有130多個(ge) 國家提出了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目標,覆蓋全球88%的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包括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和英國等主要經濟體(ti) 都製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或國家戰略。氣候變化已經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現實的危機。極端天氣頻發說明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發生,因此適應氣候變化也是緊迫且必不可少的應對措施。各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氣候承載力脆弱地區應對能力的提升,並大力推廣農(nong) 業(ye) 保險、氣象指數保險和巨災保險等金融工具,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風險分擔能力。

  (作者係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