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台胞“登陸”深耕食品行業25年:在大陸創業和生活很舒適

發布時間:2022-08-09 14:5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漳州8月9日電 (張金川 廖珍妹 彭莉芳)“企業(ye) 要永續經營,大陸龐大市場很值得深耕,目前也在機械化、自動化方麵做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漳州森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台商廖興(xing) 邦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將建一棟樓專(zhuan) 做國內(nei) 業(ye) 務,以滿足國內(nei) 市場需求。

  漳州森泉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僑(qiao) 鄉(xiang)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公司占地麵積125畝(mu) ,是一家從(cong) 事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的企業(ye) ,公司生產(chan) 的青梅、生薑等產(chan) 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

  從(cong) 1997年“登陸”發展至今,廖興(xing) 邦紮根大陸已整整25年。公司以外銷為(wei) 主,近年來,國內(nei) 市場份額也大幅提升,企業(ye) 發展蒸蒸日上。

  談及在大陸的創業(ye) 故事,1961年出生的廖興(xing) 邦透露,家族在台灣嘉義(yi) 一直從(cong) 事食品行業(ye) ,因當年台灣人工成本和市場狀況對企業(ye) 生存發展不利,不得不外拓。當時在大陸和印尼兩(liang) 地做選擇時,他更看好大陸前景。

  “做農(nong) 副產(chan) 品需就地取材,南靖縣是生薑主要產(chan) 地,隔壁的詔安縣又是‘中國青梅之鄉(xiang) ’,原材料品質有保證,公司地點距廈門港又近,非常契合外銷需求。”廖興(xing) 邦坦言,兩(liang) 岸文化習(xi) 俗語言都相同,在大陸創業(ye) 和生活很舒適,讓他有家的感覺。

  可喜的是,公司外銷穩健增長的同時,內(nei) 銷表現也搶眼。“現在外銷、內(nei) 銷比例是八比二。近年來內(nei) 銷供不應求,人手和廠房已不夠用,公司決(jue) 定建設一棟3層樓內(nei) 銷產(chan) 品車間,目前開工許可證已獲批。”廖興(xing) 邦說。

  20多年來,廖興(xing) 邦喜於(yu) 看到大陸人民精神麵貌、物質生活的大幅提升,但也憂於(yu) 兩(liang) 岸各層次交流互動的欠缺。“目前僅(jin) 剩下一小部分文化、宗教的交流往來,這不利於(yu) 兩(liang) 岸互相了解和融合發展。”

  “兩(liang) 岸同文同種,同屬於(yu) 中華文化,從(cong) 古至今都是一家人。”廖興(xing) 邦表示,生而為(wei) 人,要知道自己從(cong) 哪裏來,要懂得追根溯源,尊重曆史,而不是割裂曆史。

  據廖興(xing) 邦介紹,他祖籍是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到台灣已經22代了,祖上是河南來到漳州的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屬後裔,本姓張。“當年跟隨陳元光的張姓兩(liang) 兄弟,一個(ge) 留在漳州,一個(ge) 回到河南。”

  廖興(xing) 邦稱,留在漳州的,初期留在雲(yun) 霄縣,最後流落到詔安官陂鎮,入贅到一個(ge) 廖姓士紳家做女婿,一家人團結互助,從(cong) 此張姓改為(wei) 廖姓。因此當年這一脈留下祖訓:子孫在世時,要姓廖,以感謝廖姓母家照拂之恩;死後要改回張姓,代表不忘先祖,不忘發源地。

  “我爺爺過世後,墓碑上寫(xie) 著張公鬆柱。”廖興(xing) 邦說,這就是祖上流傳(chuan) 下來“廖皮張骨”的故事。

  “我上個(ge) 月剛到東(dong) 山參加海峽兩(liang) 岸關(guan) 帝文化節,東(dong) 山縣的銅山關(guan) 帝廟,是台灣千座關(guan) 帝廟的香源祖廟,兩(liang) 岸的信仰也是一樣的。”在廖興(xing) 邦看來,兩(liang) 岸不僅(jin) 有相同的根文化,更有相同的信仰。他表示,兩(liang) 岸相同點太多了,應該多交流互動、增加了解,隻有交流才能帶來進步和發展。(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