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如何與網絡空間產生“化學反應”
當前網絡文藝發展勢頭強勁,呈現活力充沛、成果豐(feng) 碩、影響巨大等特點。除原創網絡文藝,文學經典的網絡再生產(chan) 也蔚為(wei) 壯觀,其中就包括《西遊記》的網絡改編。作為(wei) 較早進入網絡文藝領域改編的經典IP,在各大網絡文學門戶網站、視頻平台均有《西遊記》改編作品,改編類型也頗為(wei) 齊全。從(cong) 2000年開始,相關(guan) 作品每年產(chan) 量數以萬(wan) 計,遍布科幻、都市、曆史、軍(jun) 事等類型,在網絡領域彰顯出強大的號召力。可以說,網絡成為(wei) 《西遊記》再生產(chan) 的重要陣地。
在今天,以《西遊記》為(wei) 代表的文學經典無論在美育教化還是傳(chuan) 播中國形象方麵,都是一筆無可替代的文學遺產(chan) 。文學經典構建了中國文學的傳(chuan) 統和範式,彰顯著中華審美的獨特樣式,是華夏審美文化的結晶。其進駐網絡,與(yu) 原創網絡文藝一道,成為(wei) 網絡文藝的主體(ti) 內(nei) 容。然而,文學經典的網絡改編盡管產(chan) 量可觀,內(nei) 容仍蕪雜參差,能夠兼具藝術與(yu) 市場價(jia) 值的作品依然不多,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改編粗劣,成為(wei) 網絡寫(xie) 手練筆的“玩偶”。粗製濫造、千篇一律的生產(chan) 方式不僅(jin) 無益於(yu) 文學經典的傳(chuan) 播,而且還會(hui) 折損其價(jia) 值。如何做好文學經典在網絡時代的再生產(chan) ,使其在新的媒介傳(chuan) 播環境下真正煥發出新魅力,讓文學經典與(yu) 網絡空間產(chan) 生“化學反應”,是一個(ge) 值得研究和重視的課題。
1、形式創新與(yu) 立意高遠應相輔相成
在網絡文學方麵,網絡重塑了文學創作的環境,形成一個(ge) 融合商業(ye) 資本、網民、網絡作家等各種力量的生產(chan) 場域,文學生產(chan) 的邏輯發生了轉換。粉絲(si) 構成網絡文學閱讀主體(ti) ,內(nei) 容生產(chan) 邏輯由傳(chuan) 統文學的“作者中心”向“粉絲(si) 中心”轉換。隨著網絡文學產(chan) 業(ye) 化程度的加深,IP改編、線下出版等經營模式進一步強化了網絡文學創作的粉絲(si) 傾(qing) 向。創作與(yu) 閱讀的雙向轉換催生了網文的類型化走勢,文學經典再生產(chan) 也隨之陷入類型化創作的窠臼中。
以《西遊記》的網絡文學創作為(wei) 例。2000年,一部深受電影《大話西遊》影響的網絡小說《悟空傳(chuan) 》引發網絡文學風潮,產(chan) 生了一大批具有“大話”風格的跟風戲謔之作,各種各樣的“唐僧大話係列”“沙僧大話係列”“八戒大話係列”產(chan) 生。這部具有作者理想主義(yi) 色彩的改編之作,引領了“大話”風潮,卻沒有推動個(ge) 性化創作,反而使創作走向窄向化。繼70後作家“大話風”創作之後,80後、90後甚至00後新生代,也逐步湧入《西遊記》網絡文學生產(chan) 的大潮中。比之前代開創者,新生代創作者沒有開拓《西遊記》改編創意的新路,而是深受網絡文學類型化趨勢影響,在各種類型化創作中繼續《西遊記》的再生產(chan) ,基本沒有實現新的突破。玄幻、奇幻、武俠(xia) 、仙俠(xia) 、科幻、二次元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兼具形式創新與(yu) 立意高遠的獨創性改編作品卻乏善可陳。
創作於(yu) “作者中心”時代的文學經典,深植於(yu) 傳(chuan) 統文學精神土壤,每一部經典都具有其藝術個(ge) 性。文學經典本身就是某一類型的典範之作,放棄自身的形式價(jia) 值,盲目複製類型套路,抹殺文學經典的藝術個(ge) 性,不僅(jin) 不利於(yu) 經典傳(chuan) 承,還無益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事實上,依托成熟的敘事結構、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構,文學經典完全可以成為(wei) 新的網絡創意類型的“開路先鋒”,而不必在已有類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轉轉。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文學經典的網絡再生產(chan) 應當另辟蹊徑,突破類型化迷局,呼喚具有藝術個(ge) 性的創意作品。
2、炫酷視覺衝(chong) 擊無法代替精良敘事
《西遊記》也是網絡劇片改編的熱門資源。近年來,由西遊IP衍生出的網絡劇片數目繁多,但真正能夠在觀眾(zhong) 記憶中留下長久印象的卻屈指可數。總體(ti) 來看,這些《西遊記》的網絡影視改編作品仍然沒能走出電影《大話西遊》的影響,人物形象固化,人物衍生思路類同,“戀愛+大話”在一段時間以來成了《西遊記》網絡改編的固定模式。
不同於(yu) 網絡文學個(ge) 體(ti) 化寫(xie) 作,網絡劇片生產(chan) 來自一個(ge) 組織架構完整的製作團隊,如果說閱讀的點擊率引導了網絡文學寫(xie) 手的類型選擇,那麽(me) ,網絡劇片的生產(chan) 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數據分析的影響。近些年,大數據技術在各行業(ye) 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成熟,對於(yu) 網絡劇片的創作來說,大數據不僅(jin) 可以精準分層用戶,還可以精細捕捉到用戶的內(nei) 容選擇,篩選出受眾(zhong) 觀劇高峰的橋段,淘汰受眾(zhong) 快進跳過的內(nei) 容。這些高峰橋段反過來成為(wei) 網絡劇片編劇與(yu) 製作的依據,導致一些作品的生產(chan) 邏輯從(cong) 個(ge) 體(ti) 主導轉向集體(ti) 拚湊,改編後的故事僅(jin) 僅(jin) 是熱門橋段的大拚盤,劇情架構不完整,甚至難以實現邏輯上的自洽。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在大量商業(ye) 資本湧入網絡影視製作領域後,雖然帶來炫酷視覺衝(chong) 擊卻無法帶來精良敘事體(ti) 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men) 必須充分尊重網絡媒介生產(chan) 的特性。數據分析無法也不應回避,但是在數據這一剛性參數指標之上,更應該意識到網絡文藝仍是一門敘事藝術,文學經典改編應該強化敘事創意,服從(cong) 敘事藝術規律,強調敘事邏輯和人物衍生邏輯。文學經典作為(wei) 敘事藝術的典範,不應該僅(jin) 作為(wei) 新媒介藝術的試驗田。充分挖掘文學經典的敘事資源,發揮經典敘事的藝術功能,才是文學經典改編應有之義(yi) 。
3、價(jia) 值引領和審美品位缺一不可
網絡文藝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文藝,內(nei) 容是由網絡平台、網絡受眾(zhong) 、網絡作家、網絡製作公司等多方主體(ti) 生產(chan) 的,內(nei) 容消費幾乎完全依賴於(yu) 粉絲(si) 黏性。因此,文學經典網絡再生產(chan) 有著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改編的本質規定。其創新性不能僅(jin) 以傳(chuan) 統文藝作品所要求的思想深度與(yu) 藝術創新的先鋒性進行衡量,而要平衡新銳與(yu) 通俗的關(guan) 係,在大眾(zhong) 接受的基礎上創新。創新應接地氣,即麵向網絡受眾(zhong) ,要足夠年輕化和通俗化。同時也應尊重網絡媒介屬性,彌合古典與(yu) 現代的話語鴻溝,適應碎片化的視聽要求,要有十足的“網感”。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創作主體(ti) 可以隱沒在大數據與(yu) 點擊率之下,我們(men) 既要立足大眾(zhong) 趣味,又要倡導價(jia) 值引領。網絡碎片化的閱讀與(yu) 觀看,不等於(yu) 任意化的寫(xie) 作與(yu) 破碎化的世界觀。以《西遊記》為(wei) 代表的文學經典之所以成為(wei) 經典,在於(yu) 它描繪了一個(ge) 理想的秩序,提供的是一個(ge) 多維的闡釋空間,而不是一個(ge) 可供肆意塗抹的白板。反本質、反深度的後現代思維絕不能是思考的終極方向,世界觀與(yu) 價(jia) 值觀仍然是敘事藝術之本,這是任何一種媒介藝術的底線思維。此外,文學經典之所以為(wei) 經典,還在於(yu) 它代表了一種審美風範,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樣式,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網絡文藝盡管主要麵向普通大眾(zhong) ,經典改編仍不應降低經典所蘊含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品位,相反應該借力經典,找到經典文藝作品與(yu) 網絡空間的結合點,產(chan) 生新的“化學反應”,化身網絡文藝審美風潮的引領者。
在當下“後西遊”寫(xie) 作浪潮中,開掘《西遊記》多義(yi) 闡發空間、延續西遊文脈的《朱雀記》可圈可點。作品盡管仍是在網絡文學流行的架空世界中虛構敘事,但並未就此回避現實,而是植入當代人的人生思考,回應現實人生命題。雖然濃濃的形而上哲思與(yu) 直擊人心的生命追問貫穿始末,但在這之後,作品沒有走向宿命與(yu) 虛無,而是以一種更加宏闊的生命倫(lun) 理給予讀者以生存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這也是全書(shu) 最大的亮點。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yi) 。從(cong) 當前大眾(zhong) 媒介發展趨勢來看,網絡文藝已是當下頗為(wei) 普及的新興(xing) 文藝形式,成為(wei) 各種傳(chuan) 統藝術聚合展示的平台。網絡文藝與(yu) 技術、產(chan) 業(ye) 緊密相連,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主要文藝形式之一。
然而,在當下閱讀與(yu) 觀看媒介全麵變革的時代,文學經典非但不能退出曆史舞台,而應借助新興(xing) 媒介,煥發強大的生命力。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儲(chu) 存空間和精準快速傳(chuan) 播路徑,讓網絡文藝由此而獲得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與(yu) 跨時空傳(chuan) 播的可能。網絡媒介的大眾(zhong) 性與(yu) 國際性特征,使其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有力載體(ti) ,對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有著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文學經典應當借助當前網絡文藝發展的東(dong) 風,既借鑒原創網絡文藝生產(chan) 的經驗,同時又尊重文學經典的獨特藝術個(ge) 性與(yu) 價(jia) 值,追求在創意生產(chan) 上取得新突破,在新時代開創文學經典再傳(chuan) 播、再生產(chan) 的新天地。
(作者:趙 敏,係福建師範大學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十世紀《西遊記》跨媒介改編創意研究”〔18BXW053〕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