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套餐不同價共享單車平台殺熟?
北青報記者發現不同手機賬戶價(jia) 差可達22元 客服回應稱優(you) 惠隨機存在價(jia) 格差異
同一個(ge) 共享單車套餐,不同用戶在同一時間購買(mai) 的價(jia) 格卻不同。共享單車漲價(jia) 引關(guan) 注後,又被曝“大數據殺熟”。北京青年報記者驗證發現,美團單車、哈囉單車和青桔單車都確有此現象。對此,哈囉單車和青桔單車客服回應稱,實際價(jia) 格以個(ge) 人購買(mai) 頁麵為(wei) 準,美團單車的“價(jia) 格說明”也顯示,優(you) 惠券係隨機發放,最終以訂單結算頁價(jia) 格為(wei) 準。對於(yu) 是否常用服務的用戶價(jia) 格會(hui) 更高,哈囉客服表示:“也可以這樣說。”
北青報記者發現
同一套餐價(jia) 差可達22元
近日,有媒體(ti) 報道,不同用戶購買(mai) 共享單車套餐價(jia) 格不同。8月1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用多部手機多個(ge) 賬號在各平台上搜索發現,美團單車、哈囉單車、青桔單車等平台確有此現象。以美團單車的30天暢騎卡為(wei) 例,同樣定位在北京市的三部手機顯示的價(jia) 格分別為(wei) 14.8元、8.8元和19.8元;再如90天暢騎卡的價(jia) 格,三部手機分別顯示為(wei) 49元、36元和58元,其中兩(liang) 者相差達到22元。其他套餐的實際價(jia) 格也存在一定差別。
哈囉單車和青桔單車同樣如此。根據三部手機的顯示結果,哈囉單車的30天不限次卡價(jia) 格分別為(wei) 16.98元、13.58元和13.97元,青桔單車30天暢騎卡的價(jia) 格分別為(wei) 11.5元、12.5元和11.9元。
值得注意的是,三部手機中,第三部的用戶為(wei) 使用過三家平台服務的老用戶,而在一些情況下,老用戶的價(jia) 格並非最高的。北青報記者在微博上看到,有多名購買(mai) 過騎行卡套餐的用戶曬出自己在美團單車和哈囉單車的購買(mai) 頁麵,其30天暢騎卡的價(jia) 格顯示為(wei) 25元,是北青報記者測試中價(jia) 格的近兩(liang) 倍。
平台回應
優(you) 惠活動隨機價(jia) 格存在差異
8月11日,北青報記者以用戶身份谘詢了各平台客服。其中,哈囉單車客服多次向北青報記者表示,套餐的實際價(jia) 格隻能以當天個(ge) 人的購買(mai) 頁麵展示結果為(wei) 準。該客服稱:“因用戶參加的營銷活動會(hui) 有優(you) 惠券自動抵扣,受折扣、使用頻次等影響,個(ge) 別用戶購買(mai) 價(jia) 格可能會(hui) 存在微小差異。”不過,“產(chan) 品平均每次騎行使用價(jia) 格還是遠低於(yu) 單次騎行付費的”。當被問及“受使用頻次影響是否意味著常用的人價(jia) 格更高”時,該客服回複道:“也可以這樣說。”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即使是新人用戶,不同新人用戶得到的優(you) 惠也不同。對此,哈囉客服建議:“可以稍微注意一下哪天比較優(you) 惠了再購買(mai) 。”
此外,青桔單車客服也表示:“暢騎卡和次卡會(hui) 不定期開展優(you) 惠活動,會(hui) 不定期推送折扣券,不同的折扣和價(jia) 格可前往購卡頁麵查看具體(ti) 價(jia) 格。”
在美團App的單車騎行卡購買(mai) 頁麵下方寫(xie) 有“價(jia) 格說明”:騎行卡的實時標價(jia) ,不因表述的差異改變性質,具體(ti) 成交價(jia) 格根據不時促銷活動或用戶使用優(you) 惠券等發生變化。對於(yu) 優(you) 惠券的發放規則,其聲稱:“騎行卡優(you) 惠券隨機發放,最終以訂單結算頁價(jia) 格為(wei) 準。”
此外,還有新用戶專(zhuan) 享福利和回歸用戶專(zhuan) 享福利。新用戶專(zhuan) 享福利針對從(cong) 未使用過美團單車服務的新用戶。而近28天未使用過美團單車服務的用戶,也可以優(you) 惠價(jia) 格購買(mai) 指定特惠騎行卡。說明中提道:“專(zhuan) 享福利僅(jin) 對符合條件的用戶展示,可能會(hui) 根據時間、地域差異等情況發生調整,請以頁麵展示價(jia) 格為(wei) 準。”
至於(yu) 哈囉單車和青桔單車的套餐價(jia) 格說明,其App和小程序並無顯示。
專(zhuan) 家解讀
平台優(you) 惠券發放方式有提升空間
今年1月,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該規定對大數據“殺熟”進行了限製。《規定》指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xi) 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jia) 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wei) 。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北青報記者,隨機優(you) 惠和大數據殺熟是兩(liang) 種機製。隨機優(you) 惠是比較普遍存在的優(you) 惠形式,是合法合規的,隻要隨機優(you) 惠幅度在合理範圍內(nei) 都是為(wei) 客戶帶來收益。而大數據殺熟是根據用戶數據來區別對待,涉及價(jia) 格歧視是違規的,是否存在大數據殺熟,需要通過優(you) 惠券發放機製來了解,沒有數據支持是不能得出絕對結論的,所以需要監管跟進。
“消費者對於(yu) 很多優(you) 惠機製是不了解的。”盤和林說,“所以,這類疑似大數據殺熟的行為(wei) 應該由監管層來跟進監管。因為(wei) 普通用戶並無後台權限,也不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優(you) 惠券怎麽(me) 來,也很難進行橫向優(you) 惠比較。”
互聯網獨立分析師丁道師則表示,平台優(you) 惠券的發放方式確實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企業(ye) 需要動態地平衡哪種方式對用戶和企業(ye) 都更有利。
為(wei) 何這樣的事實難以被認定為(wei) “大數據殺熟”?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訴北青報記者:“實踐中,像單車月卡一樣,它並非溢價(jia) ,而是打折力度的不同,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是溢價(jia) ,那就能明顯判定為(wei) 大數據殺熟,但這裏它都是有折扣的,隻不過是折扣多少不同,所以在法理上就不好去判定是大數據殺熟。在法律上,沒有規定去強製商家的優(you) 惠折扣,所以會(hui) 被商家或平台用來抗辯。” 文/本報記者 溫婧 實習(xi) 記者 辜曉曉 統籌/池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