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海貴德:探索垃圾處理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2-08-12 15: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青海貴德8月12日電 題:青海貴德:探索垃圾處理新模式

  作者 祁增蓓

  初秋時節,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張家溝村,幹淨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屋,每家每戶門口都擺放著“藍、紅、綠、黑”四色垃圾桶,一幅美麗(li) 鄉(xiang) 村畫卷躍然眼前。

  貴德縣位於(yu) 青海省東(dong) 部的黃河穀地,境內(nei) 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you) 美,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此間處黃河上遊,河水常年清澈,素有中華母親(qin) 河“少女時期”之稱。然而,農(nong) 村垃圾處理卻一直是困擾當地的一大頑疾。

  “以前農(nong) 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垃圾是由環衛公司每7天進行一次集中清理,近60天才進行一次垃圾填埋,垃圾長期堆放氣味難聞得很,不僅(jin) 汙染環境,還會(hui) 造成國土資源浪費,處理不當容易形成二次汙染。”張家溝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軍(jun) 說。

  為(wei) 了徹底告別“髒、亂(luan) 、差”,今年,張家溝村在青海省紅十字會(hui) 和貴德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投資70萬(wan) 元實施紅十字博愛生態家園項目,購置了小型垃圾焚燒爐及配套設施,並從(cong) 垃圾分類清理入手,為(wei) 每戶配製4個(ge) 垃圾桶進行投放。

  “我們(men) 先後召開項目意見征求會(hui) 、推進會(hui) 、宣傳(chuan) 動員會(hui) ,並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張貼海報、現場指導等方式引導村民進行準確的垃圾分類,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劉軍(jun) 感慨,項目的實施,不僅(jin) 做到了村莊垃圾不出村、垃圾填埋明顯減少、垃圾焚燒堆肥循環處理、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據了解,張家溝村垃圾焚燒堆肥處理點會(hui) 按每周兩(liang) 次的頻率挨家挨戶上門回收垃圾。“如果村民家裏有紅白喜事,垃圾比較多的話,可以提前跟處理點提前聯係,我們(men) 會(hui) 按村民的需求提前上門轉運,無需等到規定的時間。”劉軍(jun) 說。

  此外,為(wei) 了激勵村民,張家溝村還建立了垃圾分類“紅黑榜”以及積分獎勵機製。今年76歲的張家溝村民畢秀英就曾通過積分兌(dui) 換過一些生活用品。“雖然我年紀大,可是垃圾分類做的一點都不比年輕人差,紅色的是幹垃圾,綠色的是廚餘(yu) 垃圾,黑色的是需要填埋的,藍色的是可回收垃圾,次次都能拿到滿分。”

  在張家溝村垃圾焚燒堆肥處理點,2位工作人員正在焚燒爐旁工作。其中一位名叫白奮雲(yun) ,是本村村民。“我今年62歲,身體(ti) 雖硬朗,但出去打工肯定找不到工作,如今我在家門口就業(ye) ,一個(ge) 月能拿2500元,對家裏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白奮雲(yun) 笑著跟記者說,既能賺到錢又能美化居住生活環境,是一件一舉(ju) 兩(liang) 得的事情。

  據悉,目前,張家溝村在實現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理的同時,立足經濟效益研發生產(chan) 出了垃圾生物肥,實現了“變廢為(wei) 寶”。“垃圾焚燒點對垃圾充分焚燒後產(chan) 生的爐渣可用於(yu) 道路建設、填埋場覆蓋材料;餐廚垃圾、動物糞便、通過高科技堆肥設備進行生物發酵,可生產(chan) 出優(you) 質的綠化及園林用肥,通過生物肥生產(chan) 銷售,就能達到既美化環境又增收的目的。”劉軍(jun) 說。(完)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