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阿姑李卓麽什姐:盤繡讓我們成了家裏的“頂梁柱”
中新網西寧8月17日電 題:土族阿姑李卓麽(me) 什姐:盤繡讓我們(men) 成了家裏的“頂梁柱”
作者李曉娟李雋
初秋時節,在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每天清晨,丹麻鎮索卜灘村土族阿姑們(men) 忙完家務活,不約而同地拿出七彩絲(si) 線做起土族特有的“女紅”——盤繡。
互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部,為(wei) 中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盤繡流傳(chuan) 其中。傳(chuan) 承在母女之間的獨有繡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在這裏,家家戶戶有幾件盤繡做成的繡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從(cong) 鞋墊、香包,到姑娘的嫁衣都要親(qin) 手用盤繡做成,經過數百年的傳(chuan) 承發展,土族盤繡已經從(cong) 家用轉變為(wei) 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今年56歲的李卓麽(me) 什姐出生在鬆多鄉(xiang) 本康溝村,二十幾歲時嫁到了索卜灘村。從(cong) 小李卓麽(me) 什姐就受到媽媽和奶奶做盤繡的熏陶,對盤繡的做法和色彩搭配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那時候家裏很困難,沒有花線,也沒有花布,就在自己衣服的‘前搭子’上用黑白線繡,繡好了又拆掉重新繡,就這樣慢慢練出來的。”李卓麽(me) 什姐說。
嫁到索卜灘村後,李卓麽(me) 什姐生育了兩(liang) 個(ge) 孩子。從(cong) 那時起,兩(liang) 個(ge) 孩子的鞋子、衣服和家裏能用到盤繡的地方都能看到她的手藝。
“那時候我們(men) 村子做盤繡的人還比較少,我在巷道和家裏開始繡盤繡之後,村裏一些想學習(xi) 盤繡的婦女就來找我。”李卓麽(me) 什姐說,那時候,她從(cong) 來沒想過自己的這點手藝竟然還能賣上錢補貼家用。
“2005年,我正上初中,邵逸夫爺爺來到我們(men) 村建了一所小學,村裏麵就拿了我媽媽做的鞋墊和太陽花給他,他看了以後非常喜歡。”李卓麽(me) 什姐的女兒(er) 李海蓮說,之後,邵逸夫來到他們(men) 家看了李卓麽(me) 什姐做的繡品,並以300元的價(jia) 格買(mai) 走了一片小小的太陽花繡品。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從(cong) 那年開始,縣、鄉(xiang) 、村三級政府都開始著力發展旅遊業(ye) 和旅遊文創產(chan) 品。“有時候我做幾件特有的‘太陽花’或者香包、鞋墊去縣城賣時,就能看到很多外地來的遊客對這個(ge) 很感興(xing) 趣,賣的也挺好。”李卓麽(me) 什姐說。
為(wei) 了讓更多人喜歡自己的繡品,三十多年來,李卓麽(me) 什姐不斷學習(xi) 其他同行的配色和針法,打磨自己的盤繡技藝。2021年,李卓麽(me) 什姐被評定為(wei)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土族盤繡的傳(chuan) 承人。
“本來就是自己繡自己賣,後來有公司上門找我讓我給他們(men) 做訂單,做好了他們(men) 收購,線和布都是他們(men) 提供的。”李卓麽(me) 什姐說,現在,她不僅(jin) 能接到公司的訂單,還能在閑餘(yu) 時間自己做繡品拿到街上賣,也能通過外出培訓、參觀的機會(hui) 接觸到外地客商,從(cong) 他們(men) 手中,她也能獲得一些盤繡的訂單,一個(ge) 月能靠製作盤繡繡品增收3000元到4000元。
為(wei) 了帶動更多婦女參與(yu) 盤繡製作,給更多家庭帶來增收致富的希望,也為(wei) 了土族盤繡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這兩(liang) 年,索卜灘村在當地政府的號召下開辟出一間房子專(zhuan) 門做繡坊,讓李卓麽(me) 什姐教授並帶動全村的50多名繡娘參與(yu) 盤繡訂單的製作。“靠著這個(ge) 手藝,很多跟我一樣的土族阿姑慢慢成了家裏的頂梁柱。”她說。
每到農(nong) 閑季節,阿姑們(men) 就要在李卓麽(me) 什姐的帶領下在這裏繡上一整天,中午就用院子裏的蔬菜做一頓簡單的農(nong) 家飯菜。農(nong) 忙時節,大家就分散在各自家中做盤繡。
“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的繡法在其他繡法裏麵是沒有的。我就是喜歡盤繡,做盤繡能讓我心情變好。”李卓麽(me) 什姐說,家中有活時,她總想著要趕緊幹完活做盤繡。對於(yu) 她來說,盤繡是一輩子做到老的手藝活,也是她賴以生存的技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