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礦洞怎麽就成了網紅景點?
今年夏天炎熱,部分社交媒體(ti) 的博主們(men) 致力於(yu) 尋找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小眾(zhong) 避暑勝地。隨著彭州龍漕溝山洪事故的發生,那些未經開發而被推薦的“野生景點”也開始出現在公眾(zhong) 視野中。
近日,不少人發現在某些社交平台搜索“礦坑避暑”,就能看到博主們(men) 安利的各地礦坑。尤其是杭州一處在建德與(yu) 桐廬交界的“礦洞”,頻頻被網紅博主們(men) 推薦。但從(cong) 相關(guan) 報道看,該“礦洞”位於(yu) 建德欽堂鄉(xiang) 謝田村,屬於(yu) 未開發的天然溶洞,並非網傳(chuan) 的“礦洞”。
目前,當地工作人員已經將5個(ge) 礦洞的洞口全部封死。此前,網上推薦較多的1號礦洞原本是有鐵門的,但有遊客為(wei) 了進入洞口,已經將鐵門扒開。
對美景的追逐是大多數人的天性,也因此,社交平台中對旅行、探險勝地的推薦也格外有市場。這本是一個(ge) 你情我願、互動交流的良性過程,但許是出於(yu) 追求刺激的心態,許是為(wei) 了獲得更多目光與(yu) 關(guan) 注,不少人開始推薦未經過開發、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地點。
這樣的一個(ge) 個(ge) “景點”火了,不能忽略背後平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第一次進廢棄礦洞是種什麽(me) 體(ti) 驗”等詞條出現在平台首頁,很難說不是其推薦機製在起作用。而這當中,平台又盡到了幾分審核責任?
當然,不隻平台,遊客也有著很大的責任。種種不假思索、不做勘探與(yu) 攻略的“探險”,不僅(jin) 會(hui) 給當地工作人員造成管理上的困難,也會(hui) 危及自身的健康與(yu) 安全。
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已經關(guan) 注到遊客對於(yu) “小眾(zhong) ”“探險”等方麵的需求,也逐步開發了相關(guan) 景點。比如,這些年杭州一批“網紅礦洞”出圈,它們(men) 有的已經開發,配備了遊樂(le) 設施,可以滿足遊客需求。
因此,麵臨(lin) 已經發生過的悲劇和潛在的風險,無論是遊客還是平台,都不能再假裝看不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理性“打卡”,才能讓一切不止“看起來很美”。
□新京報評論員 劉昀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