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壩正開啟“二次創業”
中新社承德8月18日電 題: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壩正開啟“二次創業(ye) ”
中新社記者 李曉偉(wei) 張桂芹
8月的河北承德壩上,山花爛漫,林海蒼翠。通往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山路上,掛著各地牌照的小汽車成了行走的長龍,人們(men) 打開車窗盡情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塞罕壩機械林場千層板分場,高大的落葉鬆林下,“90後”技術員劉鑫洋正和工人們(men) 開展林冠下造林。與(yu) 往年相比,今年樹種更多了。“這是花楸、元寶楓,還有白樺、紫葉稠李等闊葉樹種。”劉鑫洋說,這是為(wei) 了改變塞罕壩樹種單一現狀,讓森林生態係統更多樣、更健康。
曾經,塞罕壩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如今,這裏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並每年為(wei) 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yang) 水源、淨化淡水2.84億(yi) 立方米,成為(wei) 守衛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
今年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60周年,新一代務林人正全麵開啟“二次創業(ye) ”,在茫茫林海續寫(xie) 新的綠色奇跡。
劉鑫洋是塞罕壩“林三代”之一,2016年從(cong)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後,她沒有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而是回鄉(xiang) 投身護林事業(ye) 。今年,她工作的重點就是林冠下造林。
盡管草深林茂、蚊蟲叮咬,不能在“最美的年齡穿裙子”;盡管最冷氣溫低過零下40°C,5月仍會(hui) 大雪紛飛,但劉鑫洋卻樂(le) 在其中。林場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shou) ,她都了然於(yu) 胸:“這幾年林子裏的野生動物變多了,經常能看見麅子、野雞、灰鶴、天鵝、獾子、野豬,說明塞罕壩生態越來越好了。”
據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介紹,過去一年裏,塞罕壩攻堅造林6600畝(mu) ,全部是在土層瘠薄的石質陽坡上。近年來,林場還開展“5+2+3”闊葉樹種栽植試驗,推動混交林建設,已完成2萬(wan) 畝(mu) ,20年內(nei) 計劃完成40萬(wan) 畝(mu) ,在防蟲、防火、生物多樣性上,形成更健康、可持續的森林生態係統。
“預計到2030年,林場森林麵積將達到120萬(wan) 畝(mu) ,森林蓄積量達到1600萬(wan) 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6%。”陳智卿說。
“報平安,現在一切正常。”林場“望海樓”上,火情瞭望員劉軍(jun) 、王娟夫婦透過望遠鏡注視著樹林中的動靜。他們(men) 工作地點在月亮山,那裏海拔1900米,是林場離月亮最近的地方之一。
塞罕壩共有9座“望海樓”,林場全年防火,而防火戒嚴(yan) 期分為(wei) 春、秋兩(liang) 季,共計6個(ge) 月。每到這時,白天每15分鍾、晚上每1小時,瞭望員就要拿起電話,向指揮中心匯報。短短的一句“報平安”,劉軍(jun) 夫婦已經說了14年。
相較於(yu) 以前吃水靠簡易水窖,取暖靠土爐子,劉軍(jun) 說,如今工作生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林間小路四通八達,網絡是“三網合一”,水電暖一應俱全,再也不怕大雪封山了。
現今林場已建起“天、空、地”一體(ti) 化預警監測和防火體(ti) 係,但人防依然不可或缺。今年初,林場還為(wei) 劉軍(jun) 夫婦配備了兩(liang) 個(ge) 防火“利器”:羅盤和方位圖。隨著對羅盤和方位圖操作越來越熟練,他們(men) 能更準確地判斷火情發生地。總結經驗後,這一方法將會(hui) 向其他“望海樓”推廣。
月亮山是近年來塞罕壩攻堅造林最為(wei) 集中的區域,每棵樹苗都是在石質陽坡上成活的。如今,山上新栽的小樹苗已經一米多高了。“看著這些林子長大是我們(men) 最大的榮耀。”這對年過五旬的夫婦說,他們(men) 將一直守護下去,見證塞罕壩越來越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