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增機會、減考核……減負深一步,青年科研人員添動力

發布時間:2022-08-23 09:31:00來源: 光明日報

  挑大梁、增機會(hui) 、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

  減負深一步,“青椒”添動力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3日 07版)

  剛剛過去的這個(ge) 暑假,90後的武恩秀幾乎沒有休息。

  忙課題研究,與(yu) 學生開線上組會(hui) ,指導學生做文獻綜述……去年剛剛博士畢業(ye) ,武恩秀直接拿到了天津大學精密儀(yi) 器與(yu) 光電子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的職稱,這讓他每天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不得擼起袖子加油幹?”

  武恩秀的“幸運”,受益於(yu) 天津大學破“四唯”、重能力的改革——隻要有能力,資曆、學曆、經曆都不是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占比達78.39%。另一項數據則顯示,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貢獻的最佳年齡區為(wei) 25~45歲,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從(cong) 事獲獎研究時的平均年齡為(wei) 38.7歲。

  如何讓青年人才在科研的黃金階段迸發出最大活力?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5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簡稱“減負行動3.0”)。與(yu) 此前兩(liang) 輪針對科研人員的減負行動相比,此輪行動首次聚焦青年科研人員群體(ti) ,從(cong) 挑大梁、增機會(hui) 、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五方麵出台“專(zhuan) 屬”減負政策。

  當前青年科研人員成長發展麵臨(lin) 哪些負擔?對於(yu) 這次“專(zhuan) 項減負”,他們(men) 最關(guan) 注的是什麽(me) ?還有哪些期待?記者探訪青年科研人員,傾(qing) 聽他們(men) 的心聲。

  1.青年科研人員麵臨(lin) 五重負擔

  留校第一年,武恩秀就遇到了難題——當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申請已經截止,短期內(nei) 沒有科研經費支持,研究如何開展?

  正當犯愁時,天津大學的自主創新基金以及他所在實驗室的開放基金項目送來了“第一桶金”,為(wei) 他夯實了科研基礎。武恩秀研究的是新型二維半導體(ti) 器件,經過一年探索,他不僅(jin) 在該領域取得不少突破,還在物聯網前沿領域部署了課題。

  “青年教師沒有項目支持,很難有高質量‘產(chan) 出’,沒有產(chan) 出在第一個(ge) 聘期內(nei) 很容易被淘汰。”武恩秀告訴記者,工作壓力大、收入相對偏低、申請課題難等“成長的煩惱”,總是與(yu) 青年科研人員如影相隨。

  記者走訪調研發現,當前青年科研人員成長發展麵臨(lin) 著五重負擔。

  一是嶄露頭角難度大。青年科研人員在進入科研崗位之初,獨立創建實驗室和團隊非常難,大多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在團隊中開展科研工作,但由於(yu) 資曆淺、能證明研究實力的成果和資源少,在與(yu) 資深科研人員同台競爭(zheng) 中往往處於(yu) 劣勢,鮮有開展獨立研究、開辟學術領域的機會(hui) 。

  “剛入行的青年科研人員基本都要加入一個(ge) 科研團隊才能夠開啟科研生涯,往往很難獲得承擔項目和展示自我的機會(hui) 。”江蘇某高校青年教師劉峰(化名)告訴記者,青年科研人員資曆淺、成果少,在爭(zheng) 取國家科研項目支持方麵難度很大,特別是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往往很難獲得資助。

  二是成長通道窄。“有的青年科研人員剛進入工作崗位,一年到手科研經費僅(jin) 2萬(wan) 元左右,買(mai) 實驗儀(yi) 器、買(mai) 試劑一次就要3000~4000元,很難自主維係研究。”有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在這一情況下,有些年輕人不得不到處想辦法去“搞經費”“跑項目”,為(wei) 此付出大量額外的時間成本和精力。

  還有科研人員表示,各類科研項目絕大多數為(wei) 競爭(zheng) 性項目,花時間“搶”到的項目也未必是自己需要的研究方向,研究的連續性都難以保證,更遑論“潛心研究”。

  三是評價(jia) 考核頻繁。與(yu) 資深科研人員在同一平台、同一套指標、同樣的方式下接受考評,廣東(dong) 某高校青年教師李華青(化名)覺得自己“壓力山大”:“我們(men) 是實行‘預聘製’,考核年限延長了,但考核的工作量卻更高。競爭(zheng) 之下,同事之間也很‘內(nei) 卷’,不少人單純為(wei) 了發文章而發文章,片麵追求‘短平快’,很難平心靜氣做研究。”

  還有科研人員反映,當前評價(jia) 體(ti) 係不能充分體(ti) 現青年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青年科研人員在團隊項目中承擔大量的具體(ti) 研究工作,但由於(yu) 並非團隊核心成員,在論文、專(zhuan) 利、獲獎等成果中往往不能署名,在現行‘隻認署名成果’的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下,所做工作和實際貢獻得不到體(ti) 現,直接影響到考核結果和項目獎勵申報。”

  四是不必要事務性負擔重。入職一年來,“跑腿打雜”等事務性工作占據了劉峰大量工作時間:“跑簽字、開證明、搞報銷、填表格、寫(xie) 申請、寫(xie) 總結……自己的科研不得不靠邊站,甚至隻能晚上搞。”有已經獨立帶團隊的青年科研人員反映,由於(yu) 團隊小、人手不足、經費緊張,為(wei) 節約成本,買(mai) 設備儀(yi) 器、買(mai) 試劑等工作都需要自己去找供貨商、做市場比價(jia) ,占用大量科研時間。

  五是工作生活焦慮重。調研反映,青年科研人員作為(wei) 高學曆群體(ti) ,社會(hui) 及其個(ge) 人都有著很高的期待,但現實中青年科研人員在收入保障水平和社會(hui) 地位上均與(yu) 其期望存在較大落差,加上科研競爭(zheng) 和生活壓力大,影響了他們(men) 對科研工作的態度以及自身的身心健康。

  2.“專(zhuan) 屬”減負政策直指堵點

  重重壓力之下,此次減負行動3.0讓不少青年科研人員直言“振奮”。

  “作為(wei) 最富有創造潛力的一支科研力量,青年科研人員正麵臨(lin) 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努力解決(jue) 他們(men) 的後顧之憂,保障他們(men) 將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增強他們(men) 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是必要且及時的。”在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徐曉明看來,這次“專(zhuan) 項減負”將有利於(yu) 培養(yang) 青年人才攻堅破難、勇擔重任的能力。

  記者發現,瞄準上述五大“負擔”,此次“減負”均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舉(ju) 措。

  比如,聚焦“嶄露頭角難度大”的問題,行動提出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幹的比例提高到20%;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zhuan) 項新立項項目明確項目負責人中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比例不低於(yu) 50%;在中科院新開工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指揮部中,新設立副總師崗位由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擔任等舉(ju) 措。

  再比如,針對“成長通道窄”的問題,行動提出推動基本科研業(ye) 務費、自然科學基金等加大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為(wei) 青年人才、博士後、女性科學家等提供更多資助、交流機會(hui) ;提出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ye) 務費用於(yu) 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於(yu) 50%;推動有條件的科研單位設立職業(ye) 早期青年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對新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ye) 生、博士後給予不少於(yu) 5年的非競爭(zheng) 性科研經費支持等舉(ju) 措。

  在青島大學科研處處長李榮貴看來,這些機會(hui) “增量”正是青年科研人員成長的最大“變量”:“青年時期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的時期,若青年科研人員多年不能承擔項目,他們(men) 也就慢慢遠離科技前沿或社會(hui) 行業(ye) 產(chan) 業(ye) ,易‘躺平’,再次激發其活力難度明顯增大。”

  最受青年科研人員關(guan) 注的還是評價(jia) 考核問題。

  “這次減負行動聚焦的是青年,解決(jue) 的是青年學者的成長問題。牽住了評價(jia) 考核這個(ge) ‘牛鼻子’,既與(yu) 此前的減負行動相銜接,也能解決(jue) 青年學者成長通道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說。

  記者注意到,在挑大梁、增機會(hui) 的同時,“減考核”成為(wei) 這輪“減負行動”的重點,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基金等將建立盡職免予追責機製、精簡過程檢查報告數量和篇幅要求等。行動還將推動科研單位對青年科研人員減少考核頻次,實行聘期考核、項目周期考核等中長周期考核評價(jia) ;合理評價(jia) 青年科研人員實際工作貢獻。此外,將青年科研人員從(cong) 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也被明確提出,推動科研單位建立“信息隻填一次”機製,解決(jue) 青年科研人員多頭、臨(lin) 時、重複提交科研成果信息等問題。

  “與(yu) 以往相比,這輪減負還關(guan) 注到了青年科研人員工作生活焦慮重的問題,提出了加強職業(ye) 生涯啟蒙培訓,配備高水平科研、創業(ye) 導師,推動科研單位定期組織心理谘詢疏導和文體(ti) 活動,倡導‘每天運動1小時’活動等。”剛性政策之外,李榮貴也為(wei) 這抹溫情點讚,“保障科研時間及關(guan) 心成長有助於(yu) 青年科研人員身心健康,緩解青年科研人員心理焦慮。”

  3.科研壓力不減,政策還需細化

  振奮的同時,不少科研工作者也表示,在當前高校、科研單位科研壓力持續處於(yu) 高位的背景下,要推動行動落地,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細化青年科研工作者減負的具體(ti) 方式。為(wei) 此,他們(men) 紛紛建言獻策。

  “‘減負政策’發布後,學校不少年輕老師找我聊天,一是希望盡快看到麵向青年科技人員的新項目設立,二是期待地方政府同期出台類似政策,三是期待依托單位盡快實施落地減負政策,出台實施細則,為(wei) 青年科技人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李榮貴認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培養(yang) 中,搭台子、壓擔子、鋪路子,缺一不可。

  而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周城雄看來,減負落實的關(guan) 鍵在於(yu) 進一步改善科技生態。他說:“比如在減少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考核方麵,高校和科研機構麵臨(lin) 的考核壓力不變,這些壓力必然會(hui) 傳(chuan) 導到青年科研人員身上;再比如要保證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就要徹底避免人才評定考核方麵的不良現象,讓青年科研人員不再需要去參加應酬性活動。”

  一路從(cong) 講師、副教授、教授走來,北京科技大學徐曉明一路享受到了前兩(liang) 輪“減負行動”的“紅利”,也深知青年科研人才成長發展的艱辛。他呼籲,在“減考核”的同時,希望在青年科研人員關(guan) 心的職稱、人才評定方麵,推出更加多元化的評價(jia) 方式,“現階段的考核條件要求青年科研人員全方位發展,但是每個(ge) 人的優(you) 勢和長處各不相同,我建議建立健全個(ge) 性化選拔模式,激發他們(men) 在各自優(you) 勢領域的發展潛能。青年科研人員中不乏‘好苗子’,建議在人才評定方麵給予適當傾(qing) 斜,讓他們(men) 不再因為(wei) 一些客觀條件錯失人才評定的機會(hui) 。”

  本報記者 鄧暉 楊舒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