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理財產品為何提前“退場”
本報記者 聶國春
近期,銀行理財產(chan) 品提前終止的公告不斷,引發市場關(guan) 注與(yu) 熱議。《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選擇提前終止運作的理財產(chan) 品累計已達到四五十隻。
“隨著理財產(chan) 品淨值化轉型的逐步推進,產(chan) 品提前終止的情況可能還會(hui) 出現。”普益標準研究員霍怡靜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銀行理財產(chan) 品提前“退場”屬於(yu) 正常市場行為(wei) ,理財機構要留住投資者,需進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提升專(zhuan) 業(ye) 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理財產(chan) 品提前終止
8月15日,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發布公告稱,經審慎評估,決(jue) 定於(yu) 2022年8月17日提前終止中信理財之睿贏定增穩健24月周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chan) 品(產(chan) 品代碼:A204D1481)。
此前的8月5日,信銀理財決(jue) 定於(yu) 8月9日提前終止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5號理財產(chan) 品(產(chan) 品代碼:AF212111)。該產(chan) 品於(yu) 8月16日清算完畢,最終產(chan) 品份額淨值為(wei) 1.0081元。
記者注意到,7月以來,信銀理財已經提前終止了多隻固收類理財產(chan) 品,包括信銀理財固盈象固收穩健半年定開1號,以及智慧象固收增強FOF 一年定開9號、12號等。
除了信銀理財,農(nong) 銀理財也於(yu) 7月18日公告稱,旗下“農(nong) 銀同心·兩(liang) 年開放”價(jia) 值精選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chan) 品(新客新資金專(zhuan) 享)計劃於(yu) 2022年8月24日提前終止,產(chan) 品到期日同步變更。該產(chan) 品成立於(yu) 2020年8月26日,理財產(chan) 品最長期限10年,每兩(liang) 年開放1次,第一次開放期為(wei) 2022年8月26日。
不止理財公司,部分銀行也在提前終止理財產(chan) 品。公告顯示,中原銀行在6月和7月先後提前終止了16隻理財產(chan) 品,盛京銀行也提前終止了“添益係列理財產(chan) 品”15隻產(chan) 品。此外,浦發銀行、日照銀行、渝農(nong) 商理財等機構也均有理財產(chan) 品提前終止。
投資業(ye) 績不及預期
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主任王德怡律師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理財產(chan) 品提前終止,就是一些有固定期限的理財產(chan) 品在合同約定期限還沒到時,就提前終止理財合同,或者一些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chan) 品不再繼續履行合同,提前將理財產(chan) 品清盤。
據了解,銀行理財產(chan) 品此前也出現過提前終止的情況。普益標準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隻產(chan) 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隻在《商業(ye) 銀行理財業(ye) 務監督管理辦法》發布之後終止,2019年銀行開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財,涉及622隻產(chan) 品。
銀行理財產(chan) 品提前退場原因何在?對此,信銀理財在公告中明示,“經審慎評估本理財產(chan) 品目前投資情況,管理人認為(wei) 提前終止產(chan) 品比維持產(chan) 品運作更有利於(yu) 保護產(chan) 品持有人的權益”。農(nong) 銀理財也在公告中稱,“因預計後續市場不可控因素較強,本產(chan) 品淨值可能會(hui) 產(chan) 生較大波動,為(wei) 更好地提供產(chan) 品服務,保障投資者權益”。日照銀行則表示,為(wei) 充分保障投資者權益,避免因管理規模下降造成投資損失,根據本理財產(chan) 品說明書(shu) 的相關(guan) 約定,該行計劃提前終止本理財產(chan) 品。
在霍怡靜看來,理財產(chan) 品提前終止運作,原因有3個(ge) :一是投資業(ye) 績不及預期,淨值波動較大,為(wei) 了及時止損而提前終止運作;二是理財產(chan) 品的管理規模下降,投資風險較高,對機構而言,繼續管理的性價(jia) 比較低;三是由於(yu) 部分理財產(chan) 品設有終止條款或按監管規定提前結束運作。
今年以來,理財產(chan) 品頻頻出現“破淨”現象。近日,一條“1萬(wan) 元銀行理財15個(ge) 月僅(jin) 賺9元”的消息衝(chong) 上熱搜。理財產(chan) 品持有人許先生認為(wei) ,理財產(chan) 品業(ye) 績太差是機構提前終止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主要原因。
以信銀理財到期清算的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5號理財產(chan) 品為(wei) 例,該產(chan) 品成立於(yu) 2021年8月9日,無固定期限,風險等級為(wei) PR3級,初始淨值為(wei) 1元,業(ye) 績比較基準為(wei) 5.40%。然而,清算時其每份淨值僅(jin) 為(wei) 1.0081元。扣除掉各項費率,每萬(wan) 元的收益不到80元,遠低於(yu) 其預期收益率,也低於(yu)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機構能力亟待提升
記者梳理發現,提前終止運作的理財產(chan) 品風險等級多為(wei) R2級和R3級,對應的客戶大多為(wei) 穩健型的理財投資者。穩健型客戶更看重產(chan) 品的穩定性,機構提前終止理財產(chan) 品,是否會(hui) 侵犯客戶的權益呢?
王德怡表示,理財產(chan) 品說明書(shu) 中一般有提前終止條款,如果銀行終止運作符合合同事先設定的條件或者具備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提前終止運作沒有什麽(me) 問題。但銀行應該及時向用戶披露相關(guan) 信息,否則可能涉嫌侵犯客戶知情權。至於(yu) 披露的方式,有些銀行格式合同規定在網站上公告視為(wei) 送達,有的還對提前幾天告知有明確約定,合乎約定即可。
理財產(chan) 品提前終止會(hui) 對用戶帶來什麽(me) 影響呢?霍靜怡表示,對投資者來說,產(chan) 品提前終止有利於(yu) 投資者及時止損,減少因產(chan) 品業(ye) 績不佳導致的資金損失程度,但是可能會(hui) 降低投資者對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對機構來說,提前終止產(chan) 品不利於(yu) 客戶信任、品牌形象以及整體(ti) 的風險管理,但是有利於(yu) 機構推動理財產(chan) 品轉型。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副主席梁濤在日前舉(ju) 行的“2022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透露,截至2021年末,理財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剛兌(dui) 性質的保本理財清零,銀行業(ye) 、保險業(ye) 的資管產(chan) 品淨值化水平已經超過了95%。“在全麵淨值化時代,理財機構要留住投資者,需進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提升專(zhuan) 業(ye) 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合理布局產(chan) 品類型和投資方向,提升業(ye) 績表現。同時,要做好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和投資者教育工作,引導投資者理解淨值型產(chan) 品收益風險共擔的本質。”霍靜怡說。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則建議,理財產(chan) 品完成淨值化轉型後,簡單依靠業(ye) 績基準高低來挑選理財產(chan) 品的策略會(hui) 逐步失效。投資者應逐步調整心態,基於(yu) 自身風險偏好挑選適合自己的理財產(chan) 品,如果難以接受理財產(chan) 品淨值的波動性,購買(mai) 存款類產(chan) 品或許才是更適合的選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