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跨越時空的畫像

發布時間:2022-08-23 10:59:00來源: 解放軍報

  那天,94歲的陳秀英老人看到她和丈夫董秀安的畫像時,眼眶裏瞬間噙滿了淚水。她一遍遍輕撫畫像,思緒也回到了曾經的歲月。

  陳秀英是山東(dong) 省莒縣嶠山鎮黃草坡村人。1946年,18歲的她與(yu) 比自己大4歲的董秀安結為(wei) 夫妻。結婚第4天,董秀安決(jue) 定響應號召,奔赴戰場。

  莒縣地處沂蒙革命老區。抗戰時期,翻過黃草坡村西邊的梁甫山,就有一個(ge) 鬼子的據點。敵人每次進村掃蕩,全村老百姓隻能牽牛拉驢四處躲避。有一次,趁鬼子吃飯,董秀安把鬼子的槍偷走了兩(liang) 把。從(cong) 那時起,董秀安就加入了村裏的民兵隊伍。後來,民兵連長又向部隊推薦了董秀安。

  那天,天剛亮,董秀安就要出發去部隊了。陳秀英將董秀安一直送到村口。兩(liang) 人依依不舍,含淚揮手告別。看著董秀安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盡頭,陳秀英才轉身往家走。

  董秀安兄弟姐妹6人,3個(ge) 弟弟當時還未成年。父親(qin) 體(ti) 弱多病,早早就病逝了。董秀安走後,陳秀英裏裏外外操持著整個(ge) 家。白天,她要下地幹活、照顧婆婆。到了晚上,她就在一閃一閃的煤油燈下“吱呀呀”紡線,一直勞作到半夜,有時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

  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陳秀英的心裏始終懷著期望。她盼著董秀安能打勝仗,早日回家。幾個(ge) 月後,董秀安所在部隊路過莒縣,部隊首長特批他回趟家。那天,陳秀英恰巧回鄰村娘家看父母,聽人帶信說丈夫回來了,她撒腿就往家跑。

  那天,平時不覺得遠的3裏山路,對陳秀英來說,顯得格外漫長。此時,董秀安也迎到了村口。當陳秀英氣喘籲籲地跑到董秀安麵前,四目相視,千言萬(wan) 語化作了兩(liang) 行熱淚。“我給你帶回來一塊布,你做件新衣服穿吧。”董秀安給陳秀英帶回來的是4尺淺藍色“洋布”。那時,村裏人都穿自己紡線織的粗布。陳秀英把“洋布”披在身上,左看右看,非常喜歡。

  “部隊馬上就要出發了,我得回去了!”董秀安忍不住說。

  一聽丈夫要走,陳秀英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就不能在家待一晚再走嗎?”

  “部隊是有紀律的,說什麽(me) 時間回去,就得什麽(me) 時間回去。”

  “那你什麽(me) 時候還回來?”

  “現在戰事吃緊,不好說。”

  “我等著你回來!”陳秀英含著淚說。

  一句約定,帶來無盡的期盼。陳秀英當時隻有一個(ge) 想法:他在外當兵打仗、保家衛國,她就把家裏照顧好,等著他回家好好過日子。

  董秀安走後,再無音訊。那些年,全家人的生活主要靠陳秀英一人張羅。在那個(ge) 物質匱乏的年代,沒糧食吃,陳秀英就上山挖野菜,回家做成窩窩頭、菜餅子,換著花樣調劑夥(huo) 食,盡量讓全家人吃得可口些。婆婆81歲高齡時,患病臥床不起,陳秀英守在老人病床前悉心照料。婆婆臨(lin) 終前想吃頓油條,陳秀英跑遍全村,東(dong) 家借一瓢麵、西家借半瓶油,湊齊了原料,炸了幾根油條,滿足了婆婆最後的心願。

  對董秀安3個(ge) 未成年的弟弟,陳秀英一直照顧著他們(men) ,並支撐著他們(men) 成家立業(ye) 。董秀安的五弟董秀照去世後,留下一雙年幼的兒(er) 女無人照顧。陳秀英再次擔起撫養(yang) 侄子、侄女的責任。多年後,侄女董克花的兒(er) 子丁帥,在陳秀英的鼓勵下參軍(jun) 入伍。

  早些年,陳秀英曾等到一次丈夫的消息。那是1948年春節,與(yu) 董秀安一同參軍(jun) 的莒縣籍戰友,帶回前線的消息——董秀安在四平戰役中犧牲了。

  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陳秀英一病不起。她無法接受這個(ge) 殘酷的現實,悲痛之餘(yu) ,耳邊又響起“我等著你回來”的約定。

  她心中升起一個(ge) 念想:這消息隻是聽來的,說不定哪天他就回來了。

  陳秀英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心靈手巧的她,把丈夫帶回來的4尺“洋布”裁剪成一件大襟褂子。每到過節或閑暇時,她就穿上這件大襟褂子,站在村口送別董秀安的地方,默默地看著通往遠方的小路。她多麽(me) 期待那個(ge) 熟悉的身影再出現在自己麵前,誇誇自己衣服做得漂亮。

  1950年,陳秀英收到了縣裏送來的董秀安的烈士證。

  那天,陳秀英怔怔地聽著來送烈士證的工作人員告訴她,四平戰役打得極其慘烈。董秀安時任東(dong) 北野戰軍(jun) 某部副連長,在1946年8月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那年,她剛22歲,婆婆和娘家人都勸她改嫁,但她拒絕了。她強忍悲痛,用操勞家務來抵消對丈夫的思念。每到夜深人靜之時,她的思緒就不自覺地飄到遙遠的四平。

  董秀安沒有留下任何遺物。為(wei) 了寄托思念,陳秀英親(qin) 手為(wei) 董秀安縫製了一雙布鞋。遺憾的是,後來一場火災將4尺“洋布”裁成的大襟褂子燒沒了,這雙布鞋也燒得隻剩下鞋底。

  這些年,黃草坡村有了很大變化,陳秀英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但“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的畫麵時常進入陳秀英的夢中,讓她徹夜難眠。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董秀安‘回家’,兌(dui) 現我和他的諾言。可這麽(me) 多年,我又不知道他的屍骨埋在哪裏。”2022年6月,陳秀英對莒縣嶠山鎮退役軍(jun) 人服務站登門走訪的工作人員道出自己的心願。

  那天,陳秀英的故事感動了在場所有人。後來,通過查詢烈士名錄,工作人員了解到,董秀安被安葬在四平烈士陵園。

  不久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四平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在董秀安烈士的墓地取了一抔土,並將取土的全過程進行錄像,帶給了陳秀英。

  迎接丈夫“回家”的這天,陳秀英早早起床梳洗了一番。她還把院子規整了一遍,就連家門口的小路也掃得幹幹淨淨。

  董秀安的陵土放在一個(ge) 用紅綢緞包裹著的盒子裏。那天,陳秀英從(cong) 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盒子時,雙手有些顫抖。她將盒子緊緊擁在懷中,喃喃地念叨著:“回來了好,回來了好!”

  當天,工作人員為(wei) 陳秀英播放了四平烈士陵園取土的全過程畫麵。當陳秀英親(qin) 眼看到烈士碑上刻著“董秀安”三個(ge) 字時,她才相信,丈夫真的犧牲了。

  陳秀英的故事被報道後,引起許多人關(guan) 注。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山東(dong) 省雕塑家協會(hui) 會(hui) 員、莒縣籍畫家賈貴仟就是其中之一。他萌生了通過還原的方式,為(wei) 陳秀英與(yu) 董秀安畫一幅合影像的想法。

  然而,董秀安沒有留下任何照片,與(yu) 陳秀英又沒有孩子,僅(jin) 憑陳秀英的描述,很難把董秀安烈士的畫像畫得真切。為(wei) 此,賈貴仟又走訪了村裏的老人、董秀安的侄子們(men) ,並找到了董秀安三弟年輕時的一張照片作參考。經過多次溝通與(yu) 修改後,賈貴仟將陳秀英和董秀安的容貌定格在20多歲,畫像終於(yu) 成功。

  那天,莒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和賈貴仟把畫像帶到了陳秀英麵前。陳秀英小心翼翼地接過畫像,流著淚一遍遍輕撫丈夫的臉龐。滿頭華發的陳秀英對在場的人說:“這輩子,我與(yu) 他相處的時光非常短暫,但我不後悔,他為(wei) 國捐軀,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我為(wei) 他感到驕傲。”

  76年的風雨,76年的等待,在這一刻有了慰藉。(黃永倉(cang) 魏延傑)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