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的學規為何今天仍能觸動人心
絕大多數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規,或稱學規、學生守則,很多學校還印成小冊(ce) 子叫《學生手冊(ce) 》。那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校規”,又是怎樣的呢?其中,《嶽麓書(shu) 院學規》就頗具影響力和代表性。
王文清(1688-1779年),字廷鑒,號九溪,湖南寧鄉(xiang) 人,乾隆二年(1724年)進士,精於(yu) 經史,名望很高,乾隆十三年(1748年),受長沙知府呂素高聘請,擔任嶽麓書(shu) 院山長。當時,嶽麓書(shu) 院生源不濟,院舍草木叢(cong) 生,尤其是時任湖南巡撫的楊錫紱與(yu) 長沙知府呂素高不和,有意利用城南書(shu) 院(長沙的另一座書(shu) 院)取代嶽麓書(shu) 院的地位。所以,嶽麓書(shu) 院的發展到了一個(ge) 低穀。
王文清到任後,整理院舍,整頓院規,依靠個(ge) 人聲望,擴大生源。在王文清的努力下,那些讀書(shu) 士子爭(zheng) 先恐後地打理好行李,從(cong) 湘江西岸的城南書(shu) 院,渡江來到湘江東(dong) 岸的嶽麓書(shu) 院。長沙地方政府也把嶽麓書(shu) 院重新當作舉(ju) 行祭孔等文化活動的中心,嶽麓書(shu) 院得到了中興(xing) 。
不過,王文清對嶽麓書(shu) 院的最大貢獻還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中興(xing) ,而在於(yu) 他修訂了《嶽麓書(shu) 院學規》。學規共18條,108個(ge) 字,內(nei) 容分兩(liang) 個(ge) 部分:前10條是學生的道德行為(wei) 規範:忠、孝、莊、儉(jian) 、和、悌、義(yi) 等;後8條是具體(ti) 的學習(xi) 內(nei) 容和方法:講經、誦讀、做筆記、通曉時務等。學規很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我們(men) 看其中的幾條:
第一條,要求學生“時常省問父母”。中國的孝文化根深蒂固,書(shu) 院的學生來自湖南全省乃至全國各地,所以,要求學生用書(shu) 信、或托友人、或隔一段時間返鄉(xiang) 等形式,時常省問父母大人的安康。
第三條,“氣習(xi) 各矯偏處”。書(shu) 院學生都是10多歲、20歲左右的年輕人,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個(ge) 性的塑造形成期,所以,要矯正個(ge) 人行為(wei) 中的偏執,養(yang) 成與(yu) 人和睦共處的習(xi) 性,這一點對一個(ge) 人一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第五條,“服食宜從(cong) 儉(jian) 素”。封建社會(hui) ,一般的老百姓是上不起學的,能到書(shu) 院讀書(shu) 的大多是比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王文清認為(wei) ,年輕人應該過節儉(jian) 、樸實的生活,不能在服裝、飲食等方麵太奢侈,這樣,才能體(ti) 會(hui) 到生活的不易,將來走向社會(hui) 才能為(wei) 國家、為(wei) 廣大百姓考慮,成為(wei) 國家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奢侈腐敗的蛀蟲。
還有“讀書(shu) 必須過筆”“疑誤定要力爭(zheng) ”,是提倡學生讀書(shu) 時要養(yang) 成做筆記的好習(xi) 慣,這是古人學習(xi) 的一個(ge) 好方法;同時,有疑問一定要提出來,善於(yu) 發現問題,通過爭(zheng) 論、辯論來弄清楚問題的實質。
即使放到今天的大學,《嶽麓書(shu) 院學規》也很有借鑒意義(yi)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清還非常重視社會(hui) 實踐對於(yu) 學生教育的重要性。曹典球《王九溪先生年譜序》記載,王文清“一生不肯為(wei) 鑿空無據之談,而必以實事求是、切於(yu) 人生日用之學為(wei) 歸宿”。
在18條學規的第十三條,王文清明確提出,書(shu) 院的學生應該“通曉時務物理”,就是提倡學生除了學習(xi) 書(shu) 本知識,還要接觸社會(hui) 、了解社會(hui) ,為(wei) 將來經世濟民打下良好基礎。
不過,這一條學規不是王文清首創的,嶽麓書(shu) 院建立之初,就確立了一個(ge) 明確的辦學宗旨,教育學生重實踐、行踐履。清朝學者全祖望在評價(jia) 南宋時期嶽麓書(shu) 院的山長張栻(號南軒)時說,“南軒弟子多留心經濟之學”。經濟之學,即注重實踐、關(guan) 注社會(hui) 的經邦濟世之學。
到了清代,考據學盛行,但嶽麓學子在王文清等人的倡導下,仍講求義(yi) 理和經濟之學,把重務實、行踐履的學風進一步發揚光大。
對於(yu) 《嶽麓書(shu) 院學規》,嶽麓書(shu) 院後來的學生魏源、曾國藩、譚嗣同等都推崇備至。他們(men) 一方麵學識淵博,但又強調務實,傳(chuan) 承了傳(chuan) 統儒家經邦濟世的情懷與(yu) 傳(chuan) 統實學的經世致用精神,麵向現實,關(guan) 注國計民生。
(作者係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程遂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