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窗陽台漏 到底該誰修?
眼看汛期即將結束,北京新天地小區和大黃莊南裏3號樓還有不少居民仍在飽受漏雨困擾。他們(men) 大都是家裏飄窗或陽台附近出現滲漏,而且都在外側(ce) 牆體(ti) 發現了裂痕。不過,這種漏水點位的維修,卻存在責任主體(ti) 的分歧。這樣的漏雨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jue) ?記者赴現場展開調查。
北京新天地小區
飄窗周圍牆體(ti) 漏雨該誰修 居民物業(ye) 意見相左
9月1日,記者根據居民反映,首先來到北京新天地三期18號樓的一戶漏雨居民家中。她帶著記者來到陽台,透過窗戶,很明顯能看到旁邊臥室飄窗外側(ce) 的牆體(ti) 有多道裂縫,“我們(men) 懷疑雨水就是從(cong) 牆體(ti) 的裂縫中滲進來的。”
隨後,記者來到臥室,隻見飄窗底部的牆皮出現了大片脫落,上麵還殘留著試圖用來封堵漏點的透明膠帶。居民告訴記者,牆皮脫落就是滲水造成的。令人擔心的是,電源插孔就在脫落的牆皮旁邊。窗沿上方也有不少漏雨的痕跡,有的地方還出現了發黴的情況。記者還看到,窗沿附近有明顯的修補塗刷痕跡。居民說,趕上大雨,窗沿上方就會(hui) 往下滴水,無奈之下隻能自己買(mai) 了防水材料,進行一番修補。雖然那之後情況略有好轉,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jue) 。“如果隻有我們(men) 這一戶的飄窗出了問題,可能隻是特例,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情況。”該居民說,有業(ye) 主懷疑是蓋樓時整體(ti) 設計出了問題,還有的業(ye) 主懷疑是工程質量問題,“但無論是什麽(me) 原因,徹底修複漏點是目前需要迫切解決(jue) 的。”
記者又來到北京新天地一期12號樓的一戶居民家裏。該居民說,物業(ye) 工作人員曾上門查看過她家的漏雨情況,判斷漏雨是從(cong) 窗縫進來的。“如果雨水都是從(cong) 窗縫裏進來的,那肯定是窗戶膠首先受到衝(chong) 刷。”她帶記者先後走進臥室和陽台,有的窗戶膠確實能看到一些發黴的痕跡,周圍的牆皮也有脫落的情況,但有的窗戶膠則基本是完好的,周圍卻也有一大圈洇水的痕跡。記者還看到窗頂的牆體(ti) 有幾條縫隙,居民說雨水也會(hui) 從(cong) 這些縫隙往下滴漏。
北京新天地三期23號樓一戶居民家牆頂和飄窗漏水的情況更嚴(yan) 重。記者在現場看到,牆頂開裂了幾十厘米的口子,並且還很深,牆皮已經完全掉落,內(nei) 部材質裸露在外。窗沿附近也都發黴了,有明顯的滲水痕跡。
對於(yu) 維修問題,該小區物業(ye) 認為(wei) ,漏點在業(ye) 主家窗戶與(yu) 外牆的連接處,屬於(yu) 業(ye) 主的專(zhuan) 有部分,應該由業(ye) 主自行維修。不少居民也請了專(zhuan) 業(ye) 人員上門維修,還做了防水,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北京新天地三期20號樓的一名居民告訴記者,她請來了物業(ye) 推薦的維修師傅,連修了三年,做了多次防水和修補,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最後維修師傅也無可奈何。記者在這名居民家裏看到,窗沿周圍存在不少裂縫,不少牆皮脫落、發黴,有明顯的洇水痕跡。窗頂還有一片洇水的痕跡,存在多道裂縫,但是看得出來,與(yu) 窗沿周圍的水跡並不相連。“我們(men) 懷疑是外牆有裂縫,雨水順著裂縫滲進來的,但是我們(men) 沒法看到外牆的情況。”
另一名居民向記者展示了幾段維修時拍攝的視頻,視頻中的維修師傅表示,如果是窗戶漏水,一般會(hui) 從(cong) 窗沿下方流進來,但是視頻中的水跡卻是在窗沿上方。師傅還探出窗外,拍攝了外牆的情況,隻見外牆有多條裂縫,師傅認為(wei) 應該是牆體(ti) 滲漏造成的洇水。
記者了解到,居民與(yu) 物業(ye) 的分歧之一在於(yu) 外牆的界定。目前,小區的樓體(ti) 都已經過了質量保修期,根據北京市住建委今年發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上依法建造住宅漏雨維修場景化責任清單(試行)》,質量保修期滿後,已實施物業(ye) 管理的住宅,漏雨部位在屋麵、外牆,共有門窗、共有地下室及原專(zhuan) 有外窗、專(zhuan) 有陽台、專(zhuan) 有地下室,如果在物業(ye) 合同內(nei) 的,維修責任人是物業(ye) ;如果在物業(ye) 合同外的,維修責任人是業(ye) 主。多名業(ye) 主提供的物業(ye) 合同顯示,物業(ye) 承擔屋頂、外牆麵等公共區域的維修。而居民反映可能導致漏雨的外側(ce) 開裂牆體(ti) 是否屬於(yu) 外牆的範圍?
物業(ye) 表示,外牆是直上直下的光麵牆體(ti) ,這部分屬於(yu) 公共區域,應該由物業(ye) 維修;陽台、飄窗周圍的牆體(ti) 都屬於(yu) 業(ye) 主的專(zhuan) 有部分,應由業(ye) 主自行負責。
物業(ye) 一名相關(guan) 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他們(men) 曾在一戶漏雨居民家裏做過試驗,判斷是窗戶附框和窗戶連接處的填充物老化,雨水順著縫隙流進來的。根據入戶走訪的情況,他們(men) 判斷類似的漏雨情況都是由此導致的,這種情況應由業(ye) 主自行修複。
屬地管莊地區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表示,根據相關(guan) 規定,飄窗漏雨屬業(ye) 主自有部分,應由業(ye) 主自己承擔維修費用。辦事處將和社區、物業(ye) 繼續為(wei) 業(ye) 主解釋相關(guan) 政策,同時推薦一些優(you) 質的施工維修公司給業(ye) 主,確保維修質量。
針對飄窗的外側(ce) 牆體(ti) 是否屬於(yu) 文件裏所說的外牆,記者谘詢了市住建委,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由於(yu) 文件裏沒有進行詳細地解釋,具體(ti) 應聯係所在區的房管部門進行鑒定。記者又聯係了朝陽區房管局,一名工作人員說,不好界定維修責任,具體(ti) 還是得由屬地協調解決(jue) 。管莊地區辦事處一名工作人員回複稱,關(guan) 於(yu) 飄窗的外側(ce) 牆體(ti) 是否屬於(yu) 外牆,他們(men) 會(hui) 再向相關(guan) 部門做進一步了解。
大黃莊南裏3號樓
陽台外牆修補主體(ti) 難定 得等老舊小區改造
“陽台外牆出現開裂,一到下雨我們(men) 就很害怕。”朝陽區大黃莊南裏3號樓的居民反映,他們(men) 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裏下小雨。”
9月1日,記者來到大黃莊南裏3號樓下,往上看去,很明顯能看到很多陽台外側(ce) 的牆體(ti) 出現了開裂。記者先後走訪了多戶居民,在5層一戶居民家中,隻見陽台窗沿上方的牆頂出現了大片脫落。居民說這處牆麵剛剛裝修沒多久,可一下大雨就漏水。透過窗戶,明顯能看到外側(ce) 牆體(ti) 有多條裂縫。在4層一戶居民家裏,記者打開陽台的窗戶,伸出腦袋、側(ce) 著身子探出陽台向上張望,發現窗沿上方的外側(ce) 牆體(ti) 有裂縫,還有牆體(ti) 的一角已經缺失大塊。“我們(men) 認為(wei) 是外牆裂縫導致的漏雨。”居民說。
記者又走訪了6層、11層的多戶居民,發現陽台漏雨是普遍現象,問題點位也都集中在窗沿和牆頂。有的居民在陽台頂部加裝了吊頂,遇到大雨時,水從(cong) 吊頂縫裏往下滴。在其中一戶居民家裏,記者看到吊頂被拆下了幾塊,裏麵的牆皮不同程度地出現脫落。居民說,為(wei) 了方便接水,隻好把吊頂拆下來。
居民應對漏雨的方法五花八門。在其中一戶居民家裏記者看到,六七個(ge) 臉盆和水桶堆放在牆腳,居民說遇到大雨,這幾個(ge) 容器都不夠用。“有時候趕上半夜,還得時不時去看看這些盆和桶是否滿了,根本睡不好覺。”另一戶居民則在窗沿下搭了一塊塑料布,下麵是兩(liang) 個(ge) 石缸,試圖將漏雨引到石缸裏。
居民反映,小區其他樓棟結構基本相同,但是別的樓棟外牆有明顯的修補痕跡。“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樓偏偏沒有修補?”對此,物業(ye) 表示如果居民著急維修,得自行去找第三方機構鑒定漏雨原因,再界定由誰承擔維修主體(ti) 責任;如果不著急,就等著老舊小區改造。“可老舊小區改造有沒有外牆防水這一項,還得打個(ge) 問號。”有居民說。
記者了解到,與(yu) 其他樓不同,3號樓是單獨的物業(ye) 。一名物業(ye) 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棟樓建成於(yu) 上世紀90年代,當時都是開放式陽台,並沒有窗戶,後來隨著生活習(xi) 慣的改變,居民都紛紛封閉了陽台並安裝上窗戶,但是很可能沒有封堵好窗縫,這才導致了漏雨。“這種情況下,維修應該是由居民自己負責。”
該負責人表示,如果是因為(wei) 外牆公共區域而不是居民自行加裝窗戶導致的漏雨,公共區域的小修小補物業(ye) 確實應該負責,但是涉及整個(ge) 外牆的大修,就需要動用公共維修基金。針對居民反映的漏雨問題,物業(ye) 曾經入戶進行過調查,156戶居民中,涉及漏雨的居民約60戶,達不到啟用公維金的標準。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小區目前已經納入了老舊小區改造的範圍,據他了解,有望於(yu) 明年開工。“改造的項目包括外牆保溫和外立麵粉刷,按我的理解,外牆裂縫應該也會(hui) 一起修補。”
記者手記
“補漏”別拖到下個(ge) 雨季
“外麵下大雨,家裏下小雨”“年年修,年年漏”……在剛剛過去的主汛期,一些住在老舊住宅樓的居民飽受漏雨困擾。
市民吹哨,黨(dang) 報報到。對於(yu) 市民反映的漏雨問題,本報今年汛期刊發了一組八篇房屋漏雨難題係列報道,直擊背後的難點痛點,深入探索漏雨這一普遍性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jue) 之道。漏雨的緣由各不相同,但都是讓居民寢食難安的大事。
漏雨問題為(wei) 何難解決(jue) ?首先是個(ge) 技術層麵的問題。住宅樓開發設計本身存在缺陷,物業(ye) 維修時使用材料老舊和工藝水平落後是直接原因。采訪中,維修方施工人員就表示:“要想走出年年修年年漏的怪圈,就必須要牢牢控製維修工藝和流程。每個(ge) 環節都嚴(yan) 把施工質量關(guan) ,維修後仍滲漏的比例就會(hui) 大大降低。”
要想提高施工質量徹底修好,資金問題又成了維修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er) 。老舊居民樓的大型維修,動輒需要幾百萬(wan) 元甚至上千萬(wan) 元的資金,而這些老舊樓往往處於(yu) 失管狀態,公維金虧(kui) 空不足。這麽(me) 大的資金“窟窿”不是街道、社區這一層級的基層政府有能力代替產(chan) 權單位填補的。而街道社區聯係產(chan) 權單位時,得到的答複卻總是一拖再拖:請繼續向居民做解釋工作,“漏成這樣,社區說什麽(me) 也是蒼白無力啊。”
無論是開發商的質量問題,物業(ye) 的管理問題,還是產(chan) 權單位導致的曆史遺留問題,有關(guan) 各方針對居民的急切訴求,都應該敢於(yu) 擔當直麵問題。如果拖著、等著,這個(ge) 雨季勉強過去了,下一個(ge) 雨季又該如何解決(jue) 呢?很多市民反映家裏的漏雨情況不止存在了一年,往往是幾年甚至十多年。究其原因,還是主體(ti) 責任沒有落實到位。“不歸我管”“不急就等著”“溝通不暢,不願意配合”……事不關(guan) 己高高掛起,或者嚐試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中受挫而停滯不前。
說到底還是相關(guan) 各方責任心的問題。“吹哨報到”哨聲再響亮,能把人叫來,可叫不來解題的責任心和根治辦法。當治理漏雨遇到難點時,有關(guan) 各方有決(jue) 心和智慧,為(wei) 居民解決(jue) 好這件糟心事,就是責任意識的體(ti) 現。厘清責任,明確權責,迎難而上,溝通協調,主動作為(wei) ,才是各方應有的態度。當下能解決(jue) 的問題,絕不應該拖到下個(ge) 雨季。 本報記者 孫延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