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寧“工科男”UP主:搭起橋梁讓觀眾和曆史“共情”
中新網西寧9月5日電 題:青海西寧“工科男”UP主:搭起橋梁讓觀眾(zhong) 和曆史“共情”
作者潘雨潔
“從(cong) 頭話青海”,是b站UP主(視頻上傳(chuan) 者)“青格曆史Qinglish”正在更新的欄目。UP主賈宸宇原是工科出身,在深圳工作12年後,2021年他辭職回到家鄉(xiang) 青海,開始學習(xi) 製作曆史類科普視頻。
最初,賈宸宇策劃了“你所不知道的青海”係列短視頻:“外地人看青海,往往始於(yu) 美景風光‘高顏值’,我的視頻希望能吸引大家進而探究它的文化和滄桑。”他說,“這次的‘從(cong) 頭話青海’欄目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向大家深入、係統地展示青海的曆史人文。”
通讀大量書(shu) 籍文獻、查閱資料,日積月累中,賈宸宇不斷刷新著對故鄉(xiang) 的認知。
外交學院教授施展曾在他的著作《樞紐》中提到“過渡地帶”的概念,在他看來:“青海就是這樣一個(ge) 文明的過渡地帶,處在雪域高原遊牧、中原農(nong) 耕、西域的交匯區,見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交往融合。”
“不僅(jin) 如此,青海的撒拉族與(yu) 今天的土庫曼斯坦有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發源於(yu) 青海南部的瀾滄江流出中國後,滋養(yang) 著沿岸的東(dong) 南亞(ya) 各國。”他舉(ju) 例說,“所以,青海各民族遷徙、繁衍、互通、共融的故事,也是中國與(yu) 各國友誼源遠流長、彼此相近相親(qin) 的曆史。”
從(cong) 單憑自己興(xing) 趣策劃選題,到站在受眾(zhong) 角度考慮內(nei) 容輸出,如今的賈宸宇開始結合不同平台用戶屬性和需求,對視頻內(nei) 容進行細化區分。
“留言評論給我很多啟發,有些質疑的聲音幫助我發現自己忽視的部分,開闊視角。”他說。有時他也會(hui) 參考別的視頻UP主,在籌備策劃、呈現手法等方麵借鑒學習(xi) 。
作為(wei) 傳(chuan) 播者,賈宸宇希望,在客觀嚴(yan) 謹的態度之上,搭起橋梁讓觀眾(zhong) 和曆史產(chan) 生“共情”。
“視頻博主講曆史,要主動代入、多維解析,關(guan) 注那些滄海桑田變化中沉澱下來的東(dong) 西。”他說,“隻有當觀眾(zhong) 對人物的喜怒哀樂(le) 感同身受時,曆史才真正與(yu) 普通人建立起聯結,讓每個(ge) 人審視自己的過去,找到通往未來的鑰匙。”
“做視頻時,想讓‘躺’在曆史中的人物‘站起來’,廣泛參考傳(chuan) 記、紀錄片、文字資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去他生活的地方,跟那邊的人聊聊,身臨(lin) 其境揣摩他經曆過的一切。”他說。
賈宸宇認為(wei) ,當下“國潮”已經走進“Z世代”的日常生活,“學習(xi) 曆史,可以改變‘貼標簽’式的惰性思維習(xi) 慣,幫助年輕人找到內(nei) 在的文化自信。”
在身邊人眼中,賈宸宇不僅(jin) 言談風趣,人生選擇也足夠勇敢。“我從(cong) 小喜歡引人入勝的曆史故事,但要將興(xing) 趣發展成職業(ye) ,並非一蹴而就,而需長期準備、深思熟慮。”他坦言。
“事非經過不知難。最重要的,是你能否承受最壞的結果。”他覺得,如果僅(jin) 僅(jin) 因為(wei) 不滿現狀或想要模仿別人的成功而未充分估計背後的艱難,就容易做出一時衝(chong) 動的決(jue) 定。
“辭職回到青海,朋友們(men) 覺得我‘跳出舒適圈’,其實回想在深圳的日子,雖然工作穩定生活無憂,但心中很失落、迷茫,一直有另一個(ge) 聲音在問自己,特別掙紮。”賈宸宇說。
在他看來,很多人並非沒有勇氣,而是缺乏積累。“所以不用著急,隻要誠懇地努力,生活會(hui) 帶你自然過渡到下一階段,”他說,“讓種子慢慢生長,不論幾歲,你終將跨出這一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