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踩雷地產 資不抵債的中融人壽如何自救

發布時間:2022-09-05 15:39:00來源: 北京商報

  作為(wei) 一家“地產(chan) 係”保險公司,中融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融人壽”)在去年陷入巨虧(kui) 後,今年並未出現轉機。9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上市公司中天金融披露2022年中期業(ye) 績,公告顯示,上半年子公司中融人壽淨利潤為(wei) -7.39億(yi) 元,去年同期為(wei) 盈利7.1億(yi) 元。而2021年,中融人壽淨虧(kui) 損65.36億(yi) 元。接連虧(kui) 損使得中融人壽已資不抵債(zhai) ,淨資產(chan) 為(wei) -41.12億(yi) 元。

  這家前貴州首富羅玉平旗下的保險公司曾經紅極一時,甚至高調許下IPO誓言,為(wei) 何會(hui) 陷入如此境地?又該如何自救?

  踩雷房地產(chan) 資不抵債(zhai)

  如今已是9月,中融人壽尚未披露2021年年報和2021年四季度及以後的償(chang) 付能力報告。該公司曾在官網公告稱,延期披露《2021年度信息披露報告》,預計披露時間不晚於(yu) 2022年6月30日。顯然,中融人壽食言了。

  不過,透過中融人壽股東(dong) 方中天金融2021年年報和2022年中期業(ye) 績報告,可以了解到中融人壽去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融人壽實現營收為(wei) 69.79億(yi) 元,同比降低50.86%;實現淨利潤-7.39億(yi) 元,去年同期盈利7.1億(yi) 元。算上去年的65.36億(yi) 元淨虧(kui) 損,一年半時間,中融人壽累計虧(kui) 損超72億(yi) 元,已經陷入資不抵債(zhai) 的境地,淨資產(chan) 為(wei) -41.12億(yi) 元。

  中融人壽巨額虧(kui) 損背後,是房地產(chan) 投資失利。根據中天金融此前公告,中融人壽受市場環境變化及房地產(chan) 企業(ye) 債(zhai) 務違約等因素影響,所持有的金融資產(chan) 出現信用風險,導致所有者權益大幅下降。

  中融人壽到底踩雷了哪些房地產(chan) 企業(ye) ?實際上,中天金融曾向深交所詳細回答過這個(ge) 問題。根據中天金融公告,中融人壽涉及的主要產(chan) 品包括“天津遠見共創三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huo) 企業(ye) (有限合夥(huo) )”“20深業(ye) 03”“21深钜 01”“中國民生信托- 至信763號寶能汽車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深圳紫竹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升級股權投資基金合夥(huo) 企業(ye) (有限合夥(huo) )”“五礦信托-匯置9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和某地產(chan) 公司債(zhai) 券等。

  而這些項目主要來自寶能係、海航係以及“破產(chan) ”傳(chuan) 聞纏身的“某地產(chan) 公司”。

  對於(yu) 中融人壽的投資失利,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近年來,因為(wei) 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趨嚴(yan) ,使得房企利潤大幅縮水,威脅到注入其中的險資的安全。

  在9月3日舉(ju) 行的2022中國保險業(ye) 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銀保監會(hui) 副主席肖遠企為(wei) 保險公司“敲黑板”表示,保險公司在投資經營方麵一定要審慎穩妥,尤其壽險公司負債(zhai) 久期長,經營不確定性因素比較多,風險偏好選擇要相對更低一些,絕不能滋生隻要有保費注入就沒有問題的僥(jiao) 幸心理。

  北京商報記者就信息披露、業(ye) 績虧(kui) 損、房地產(chan) 投資相關(guan) 問題向中融人壽發函采訪,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複。

  高杠杆萬(wan) 能險加大投資壓力

  中融人壽房地產(chan) 投資或與(yu) 高杠杆業(ye) 務帶來的彌補利差自身需求有關(guan) 。

  在被爆踩雷房地產(chan) 投資的情況下,中融人壽的萬(wan) 能險產(chan) 品結算利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根據中融人壽官網,該公司披露的27款萬(wan) 能險產(chan) 品中,有15款萬(wan) 能險產(chan) 品結算利率達到了4.9%,更有2款為(wei) 4.99%。北京商報記者瀏覽其他保險公司網站發現,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現在保險公司的萬(wan) 能險結算利率能達到4.9%的並不多。

  同時,中融人壽的保戶儲(chu) 金及投資款也持續處於(yu) 高位,2018-2020年,中融人壽的保戶儲(chu) 金及投資款從(cong) 74.59億(yi) 元增長至180億(yi) 元。根據中融人壽公告,該公司的保戶儲(chu) 金及投資款主要是萬(wan) 能保險的投資賬戶等。同時期,中融人壽的保險業(ye) 務收入從(cong) 50.87億(yi) 元增長到了122.03億(yi) 元,甚至沒有超過保戶儲(chu) 金及投資款。

  從(cong) 根源來講,保險公司是通過死差、利差、費差實現盈利。所謂利差,簡單理解,如果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收益率大於(yu) 預定投資收益率,就能形成利差益,反之則為(wei) 利差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如果保險公司以偏向投資屬性的產(chan) 品作為(wei) 主營業(ye) 務,則需要擴大投資收益來彌補利差。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副主任李文中指出,購買(mai) 萬(wan) 能險這種理財險產(chan) 品的客戶對結算利率非常敏感,一些保險公司為(wei) 了能夠快速提升業(ye) 務,往往采用較高的結算利率來吸引客戶。為(wei) 了不虧(kui) 損,保險公司又需要將吸收來的客戶投資款投向收益較高的項目。但是,收益較高的投資項目風險也較高。一旦風險暴露,保險公司可能就會(hui) 產(chan) 生重大損失。

  “雖然監管部門允許人身險公司經營理財型的萬(wan) 能險,但是保險公司大量經營萬(wan) 能險容易引發經營風險。”李文中提示,壽險公司不能也不應該將業(ye) 務主體(ti) 放在理財型保險產(chan) 品上,監管部門也需要繼續完善監管製度,避免保險公司演變成為(wei) 投融資平台。

  目前,中融人壽已經著手調整業(ye) 務結構,根據中天金融公告,中融人壽將優(you) 化短、中、長期理財型產(chan) 品配置結構和總體(ti) 資金成本,提升產(chan) 品價(jia) 值,增厚償(chang) 付能力,逐步緩解償(chang) 付能力下行壓力。不過,也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中融人壽已經發生巨虧(kui) ,未來是否能夠繼續正常開展新業(ye) 務是一個(ge) 大大的問號。

  亟待補充資本化解風險

  房地產(chan) 投資踩雷、巨額虧(kui) 損後,化解風險自救是中融人壽當務之急。從(cong) 該公司各項動作來看,可謂“求生欲”滿滿。

  根據公告信息,針對債(zhai) 務方,中融人壽在進一步溝通,采取包括不限於(yu) 增加增信措施甚至用投資互換等方式來降低投資的金融資產(chan) 的可收回風險。同時,中融人壽也將與(yu) 監管部門進行溝通,化解資產(chan) 端風險,推進資本補充。

  對於(yu) 中融人壽的房地產(chan) 投資風險化解,宋清輝表示,中融人壽在化解房地產(chan) 風險方麵可以采取和國資合作等舉(ju) 措,很多市場先例和經驗都表明,國資入場不僅(jin) 帶來雄厚的資金,而且還會(hui) 帶來它們(men) 的銷售渠道、項目資源和融資增信等方麵的資源,可謂是雙贏之舉(ju) 。

  實際上,除了中融人壽之外,房地產(chan) 投資踩雷的保險公司不在少數。

  作為(wei) 長線資金,保險資金與(yu) 長久期的地產(chan) 行業(ye) 有極高的適配性。曾經,房地產(chan) 是險資“心頭好”,保險+地產(chan) 的布局,也被投資人士奉為(wei) “天作之合”。不過,隨著房地產(chan) 行業(ye) 步入寒冬,部分房地產(chan) 企業(ye) 債(zhai) 務相繼爆雷,不少保險公司在房地產(chan) 投資方麵損失慘重。這其中,既有頭部大型保險集團公司,也有一些中小保險公司。

  而這些保險公司在化解風險過程中,有“割肉離場”者,有“股東(dong) 填坑”者,目前,也有一些保險公司在陸續減持上市房地產(chan) 公司股份“逃離”。

  針對當下險資在房地產(chan) 方麵的布局,宋清輝建議,險資在投資房地產(chan) 時應注意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籃子裏”,同時應積極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