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這樣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發布時間:2022-09-06 15:22:00來源: 中國網

  劉平平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

  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許多國家的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和相互依賴程度較高。中國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guan) 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nei) 需潛力,使國內(nei) 市場和國際市場聯通,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因此,要科學認識國內(nei) 大循環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關(guan) 係,主動作為(wei) 、善於(yu) 作為(wei)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

  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挖掘消費潛力。未來,中國國內(nei) 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hui) 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nei) 需潛力會(hui) 不斷釋放。中國擁有14億(yi) 人口,其中有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中國商品零售額還有穩步增長空間;中國基於(yu) 國內(nei) 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chan) 能力,能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最大化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培育內(nei) 需,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主體(ti) 地位的重要基礎。挖掘消費潛力,以滿足國內(nei) 需求為(wei) 基本立足點,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著力提升供給體(ti) 係對國內(nei) 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2021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8000億(yi) 美元,創曆史新高。目前,與(yu) 中國有服務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增至200多個(ge) 。其中,中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貿易額增長33%,與(yu) 金磚國家增長52%,與(yu) 東(dong) 盟國家增長27%。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要加大傳(chuan) 統服務貿易領域數字化改造力度,支持智慧物流、線上辦展、遠程醫療等,提高服務可貿易性,推動保稅研發、檢測、藝術品展示交易等新興(xing) 服務貿易發展。同時,鼓勵國內(nei) 急需的節能降碳、環境保護等技術和服務進口,擴大綠色低碳技術出口,不斷提升“中國服務”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優(you) 化升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製造業(ye) 是中國經濟的命脈,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增強產(chan) 業(ye) 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業(ye) 根植性,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要梳理重點行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摸清薄弱環節、找準風險點,分行業(ye) 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加快補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短板,逐步在關(guan) 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實現自主可控。要加強現代流通體(ti) 係建設,完善硬件和軟件、渠道和平台。

  暢通國際國內(nei) 雙循環,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要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yang) 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jun) 。要為(wei) 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從(cong) 事研發、學習(xi) 、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讓他們(men)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wei) 國效力。要加強幹部教育培養(yang) 特別是年輕幹部培養(yang) ,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wei) 幹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幹事創業(ye) 導向,讓那些想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融入全球經濟發展大局,與(yu) 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共建“一帶一路”,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yi) ,樹立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