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在場感書寫江海文化

發布時間:2022-09-06 10:36: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簡 雄

  中國有遼闊的江河湖海。《激蕩江海五千年》以長三角地區的大海(黃海南部)、大江(長江)、大湖(太湖)、大河(大運河)為(wei) 主要對象,以曆史文化散文的方式展開書(shu) 寫(xie) ,為(wei) 思考文明傳(chuan) 承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shu)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自幼成長在海邊,從(cong) 事江海文化研究多年,在文獻資料收集和田野調查方麵下了苦功。《激蕩江海五千年》的特色即在用新聞人擅長的“在場感”書(shu) 寫(xie) 曆史。作者從(cong) 自然海岸線寫(xie) 起,承以黃海文化帶,轉以海陸交流史,合以當代海洋觀,由北向南、由遠及近,與(yu) 讀者一起開啟麵向江海的文明探源之旅。全書(shu) 共14個(ge) 篇章,每篇既獨立成文又相互關(guan) 聯,結語篇則對“海洋性格”進行了饒有興(xing) 味的文化解讀。

  “在場”敘事,讓讀者有一種身臨(lin) 其境的閱讀體(ti) 驗。其難點在於(yu) ,既需要治史不可缺少的才學見識,又要求作者文筆曉暢生動、雅俗共賞;既要有學術根底,又不能僅(jin) 依據文獻記錄和考古成果寫(xie) 成講稿。本書(shu) 在二者之間進行了很好的平衡。比如,作者結合蘇北海陸之間的“貝殼沙堤”現場,依據最新研究成果,向讀者描述全新世大海侵留下的遺跡,揭示海陸架萬(wan) 年演化的滄桑巨變。再如,作者仔細考索創作曆史背景以及明清海洋政策,分析指出《水滸傳(chuan) 》《西遊記》《鏡花緣》與(yu) 黃海文化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為(wei) 解讀古典小說提供了新視角。

  擁有足夠開闊的曆史視野才能見人所未見,才會(hui) 生發有見地的“史識”。“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者引《春江花月夜》的詩句告訴讀者,今天已經很難看到這樣的壯闊景象,因為(wei) 江口位置已經改變。但千年以前張若虛看到的正是江海交匯處、明月海上生的現場。本書(shu) 中這樣的見識隨處可見。又如3200多年前,仲雍向南奔吳,帶來了北方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技術。作者發現了伯瀆河的曆史價(jia) 值,將史料記載與(yu) 在場敘事結合,尋訪伯瀆河“一河九涇”水係給江南帶來的巨大變遷。

  以黃海岸線為(wei) 軸,洞察江海文脈;從(cong) 地域流變著力,鉤沉曆史變遷。作者用深刻感悟激活曆史文獻,對“江海文化”研究進行了探索。文章值得細細品讀,其見解也有待於(yu) 探討、辨析、深化。(簡雄)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