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重返三國現場:南朝磚畫上有竹林七賢“標準像”

發布時間:2022-09-06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漢末三國的戰爭(zheng) 與(yu) 動蕩,除了給平民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也給士大夫造成信仰的崩潰。儒家思想所確立的社會(hui) 秩序在亂(luan) 世中坍塌瓦解,麵對荒謬的時代,一些人選擇了逃避,他們(men) 隱居竹林,終日飲酒、清談、縱歌,後人給了他們(men) 一個(ge) 雅號,叫作“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的核心人物是嵇康、山濤和阮籍。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人,娶曹魏宗室之女,少有俊才,豪邁不群,任性而為(wei) ,曾為(wei) 中散大夫,但在司馬氏奪權後便厭倦政事,與(yu) 河南懷縣(今河南武陟)人山濤、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阮籍隱居於(yu) 山陽竹林之中,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竹林的位置,據考證大致在今河南修武、輝縣一帶,此地既遠離俗世、自得幽靜,又與(yu) 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陽相去不遠,處於(yu) 一個(ge) 與(yu) 政治“若即若離”的位置,頗得當時一些士人的青睞。因而,不久之後,便有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等人紛至遝來,集於(yu) 竹林之下,肆意酣暢。“竹林七賢”由此揚名。

  “竹林七賢”各具特色:嵇康好琴,不僅(jin) 琴藝高超,還能自撰曲目。他在詩中曾這樣描述自己彈琴的場景,“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阮籍時常抱膝長嘯,即從(cong) 口中發出一種悠長的叫聲,數百步之外都能聽到。阮鹹擅長彈奏一種類似於(yu) 琵琶的四弦琴,後世遂用他的姓名,為(wei) 這種樂(le) 器命名。劉伶是個(ge) 十足的酒鬼,他常常坐著鹿車,帶一壺酒,使仆人扛著鍬跟著說:“死便埋我。”

  他們(men) 的共同之處是好談老莊、不拘禮法,“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公然稱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阮籍更是口出狂言:“禮豈為(wei) 我輩設也?”

  “竹林七賢”特立獨行、放浪自在、悠遊於(yu) 物外的狀態,成為(wei) 三國晚期的一道風景線,盡管他們(men) 最終走向了分裂:有的如山濤、王戎,投身司馬氏,做了高官;有的如嵇康,拒絕與(yu) 司馬氏合作,慷慨赴刑,終致廣陵絕響。

  但“竹林七賢”的名氣在他們(men) 身後卻越來越大。尤其到了東(dong) 晉、南朝,伴隨著清談玄學的興(xing) 盛,越來越多的貴族成為(wei) “竹林七賢”的追隨者和崇敬者,他們(men) 除了效仿“七賢”怪誕的行為(wei) ,還為(wei) 他們(men) 繪製了栩栩如生的畫像,戴逵、顧愷之、陸探微等名家都畫過此類題材的作品。南齊東(dong) 昏侯蕭寶卷建玉壽殿,壁上亦繪有七賢圖。不過這些畫作早已不存。

  1960年4月,一位基建工人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取土時發現地下有大量古墓磚,遂通知不遠處正在發掘太崗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的考古人員。考古人員迅速對此處開展搶救性發掘,一座南朝帝王規格的磚式券頂陵墓驚現於(yu) 世。

  墓中最大的收獲是墓室兩(liang) 壁上的一對磚刻壁畫,壁畫上繪製了八人,即“竹林七賢”與(yu) 榮啟期,他們(men) 神采飛揚而又神態各異,與(yu) 文獻中記載的形象既吻合,又充實了大量生動的細節。撥開曆史的迷霧,“竹林七賢”以這樣一幅靜態的“標準照”穿越時空,向我們(men) 走來。

  磚畫分南北兩(liang) 組,均長2.4米,高0.8米,距離底部0.5米。南側(ce) 壁刻有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北側(ce) 壁刻有向秀、劉靈(伶),阮鹹、榮啟期四人。榮啟期是春秋時的隱士,早“竹林七賢”700多年。作畫人將榮啟期與(yu) “竹林七賢”並列,可能是為(wei) 了滿足墓室兩(liang) 壁畫麵對稱的需要。

  磚畫上的8名高士形態各異,各具特色:嵇康頭發蓬鬆,袒胸露足,以手撫琴,雙目遠眺;阮籍指含口中,作長嘯狀;山濤右手挽著左袖,左手端著酒杯;王戎斜靠在巾箱上,把玩著手中的玉如意;向秀一肩袒露,閉目沉思,劉伶一手執杯,一手勾指蘸酒;阮鹹抱阮彈奏,榮啟期須發稀疏,以指挑琴。

  八人之間以樹木相隔,既氣韻相連,又各自獨立,線條飄逸自如,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畫中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如阮籍和王戎身邊的酒器中有一隻漂浮的小鴨子,據考證,這隻小鴨子是用來起到標識酒量的作用,以方便侍者及時為(wei) 客人添酒。

  這幅“竹林七賢”與(yu) 榮啟期畫像,繪製在由200多塊古磚拚砌而成的牆麵上,磚塊或橫或縱,在磚塊側(ce) 麵發現有“嵇下行四”“向下行廿一”等刻字樣,可以推測,這幅磚畫圖應原有一粉本(即底稿),由工人將畫麵拆分後製成模具,模印成磚,再將磚塊按照順序拚合起來,並砌入墓室。這種墓葬裝飾藝術從(cong) 設計到施工是一個(ge) 相當複雜的過程,最後在墓中呈現出的,雖然是看似簡單的平麵化圖像,卻是一場工藝接力的結果,可以看到當時工藝水準已經十分成熟高超。

  南京宮山墓被發現後,考古人員在南京、丹陽一帶又陸續發現了幾座繪有“竹林七賢”形象的磚畫墓。2010年,南京石子岡(gang) 發掘了一座南朝墓,墓中也發現了數量眾(zhong) 多的畫像磚,但堆砌得雜亂(luan) 無章,依稀能看出是一幅“錯版”的磚畫。

  經過專(zhuan) 家學者的複原,石子岡(gang) 5號墓磚畫上的內(nei) 容也是“竹林七賢與(yu) 榮啟期”,且與(yu) 宮山墓的構圖、線條幾乎完全一致。專(zhuan) 家據此推測,兩(liang) 座墓中的磚畫極有可能是由同一粉本、同一批模範製作出來的。更有學者認為(wei) ,這幅粉本在南朝被多次製作為(wei) 貴族墓室磚畫,很可能出自當時的名家之手,如顧愷之、陸探微等。

  宮山墓出土《竹林七賢與(yu) 榮啟期磚畫》已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在南京博物院展出。“錯版”的石子岡(gang) 5號墓磚畫則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展出。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hui) 會(hui) 員)

  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