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斯人)浙江義烏“國際老娘舅”:在中國“有事先商量”
中新社義(yi) 烏(wu) 9月7日電 題:浙江義(yi) 烏(wu) “國際老娘舅”:在中國“有事先商量”
作者 張斌 董易鑫
“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有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樣麵孔的人做‘中間人’,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浙江義(yi) 烏(wu) 做調解工作10餘(yu) 年、被稱為(wei) “國際老娘舅”的伊朗籍商人哈米說。
義(yi) 烏(wu) 被稱為(wei) “世界小商品之都”,有210萬(wan) 種商品發往2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吸引了近萬(wan) 名外籍人士常駐於(yu) 此。哈米所在的義(yi) 烏(wu) 市江東(dong) 街道雞鳴山社區有“聯合國社區”之稱,居住著來自74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位外籍人士。
2003年,哈米來到中國采購商品,隨後在義(yi) 烏(wu) 創辦進出口貿易公司,生意不斷發展壯大。
“事業(ye) 有成讓我有一種獲得感,但我更喜歡做誌願者帶來的幸福感。”哈米說,自己曾幫助過不少外籍人士融入義(yi) 烏(wu) ,自己的電話號碼甚至成為(wei) “求助熱線”。
他對中新社記者說,自己起初從(cong) 事調解工作是因為(wei) 有語言優(you) 勢,會(hui) 漢語、英語、波斯語、土耳其語、日語、西班牙語6種語言,能“打破”不少因語言不通產(chan) 生的溝通屏障。
“剛開始,我做得最多的調解工作,是當事雙方因為(wei) 信仰、風俗、文化不同而產(chan) 生的誤解。”哈米說,此前,一名外籍住戶晚上經常和朋友在家裏聚會(hui) ,其中國鄰居則喜歡早起鍛煉,雙方因作息不同有些爭(zheng) 執。經上門調解,兩(liang) 人都將時間做了調整,現在相處很融洽。
“我了解到,‘老娘舅’被用來稱呼有威望、講公道的年長者,我很珍惜這個(ge) 頭銜,也很想做好這份事。”哈米說,他在這裏安家,愛人在這生活,孩子在這讀書(shu) 。對這個(ge) 社會(hui) ,他有責任感。
一個(ge) 人力量有限。幾年前,哈米開始和當地社區一起培養(yang) 更多外籍人士加入調解隊伍。來自巴基斯坦的客商阿酷便是其中一員。
“起初找上門,是因為(wei) 我遇到了一些麻煩,需要調解。”阿酷說,2009年,他曾在線上訂購過兩(liang) 個(ge) 集裝箱的牙膏,因雙方前期溝通時理解偏差,他收到的貨品和想要的款式不一樣。
和商家反複交涉無果後,阿酷決(jue) 定來哈米這碰運氣。阿酷說,在調解員幫助下,自己和發貨方明確權責,積壓的貨品也慢慢處理,事情終於(yu) 得到解決(jue) 。
後來,阿酷也加入了“國際老娘舅”團隊,幫助不少采購商解決(jue) 矛盾糾紛。“希望我們(men) 能更好地幫助來義(yi) 烏(wu) 采購的巴基斯坦商人融入義(yi) 烏(wu) 社會(hui) ,也使更多中國商品走向巴基斯坦。”阿酷說。
“貿易糾紛在商業(ye) 中很常見,義(yi) 烏(wu) 是以市場貿易聞名的城市,調解不僅(jin) 能節約雙方時間,還有可能讓他們(men) ‘不打不相識’。”已在義(yi) 烏(wu) 從(cong) 事調解工作6年的尼泊爾商人傑克告訴記者,作為(wei) 義(yi) 烏(wu) 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任命的外籍調解員,感到自豪的同時,他也會(hui) 更加嚴(yan) 格要求自己,“用中國話來說,叫‘嚴(yan) 以律己’”。
如今,已有來自1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共計30多位外籍人士加入義(yi) 烏(wu) “國際老娘舅”團隊。該團隊每年調解矛盾超100件,成功率95%以上。
“我們(men) 的調解團隊越來越專(zhuan) 業(ye) ,有根據國籍劃分的點對點調解團隊,也有根據矛盾類型劃分的國際貿易調解組、國際物流調解組等,確保能更精準、更專(zhuan) 業(ye) 地化解矛盾。”義(yi) 烏(wu) 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主任陳津顏說,隨著外籍調解員隊伍不斷壯大,當地計劃加強人員管理,進一步優(you) 化和規範,實現健康、長效運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