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新境界)
秋高氣爽,漫步長江兩(liang) 岸,隻見水清岸綠、草木蔥蘢。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長江流域監測的1017個(ge) 國考斷麵中,水質優(you) 良率達97.1%,同比增加1.2個(ge) 百分點;流域內(nei) 完成營造林1786.6萬(wan) 畝(mu) 、石漠化綜合治理391.5萬(wan) 畝(mu) 。
“微笑天使”江豚重現人們(men) 視野,四鰓鱸魚、偽(wei) 虎鯨等水中珍稀動物重返家園。如今的母親(qin) 河煥發新顏,繪就了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是人類社會(hui) 最基本的關(guan) 係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chan) 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ge) 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作為(wei) 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應以自然為(wei) 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大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人類對大自然的傷(shang) 害最終會(hui) 傷(shang) 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曾幾何時,中國一度受到江河水係、地下水和飲用水汙染問題的困擾,秋冬季節常常受到霧霾天氣的襲擾,生態環境的惡劣不僅(jin) 影響了人民群眾(zhong) 正常的生產(chan) 生活秩序,也給人們(men) 的身體(ti) 健康帶來了嚴(yan) 重威脅。
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隻有尊重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將呈現出美好的生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了曆史性轉折,霧霾天氣和黑臭水體(ti) 越來越少,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也帶來了人均健康狀況的大幅改善,10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由75.4歲提高到了77.9歲。
回首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曆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早已深深刻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當中。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人用質樸睿智的自然觀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係起來,為(wei) 我們(men) 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啟迪。
中國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放眼世界,自工業(ye) 革命以來,數百年的工業(ye) 化進程造成了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導致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shang) 。走美歐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汙染環境,是難以為(wei) 繼、走不通的。
當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衝(chong) 突時,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wei) 優(you) 先選擇,決(jue) 不能以犧牲環境為(wei) 代價(jia) 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破壞了綠水青山,就是砸掉了金山銀山。
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30多年前,這裏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寸草不生、荒無人煙。為(wei) 改變困境,當地政府和企業(ye) 聯合開展了長期規模化、係統化、產(chan) 業(ye) 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光伏、生態旅遊和生態農(nong) 牧業(ye) 等沙漠生態產(chan) 業(ye) ,帶動沙區農(nong) 牧民創業(ye) 就業(ye) ,脫貧致富,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產(chan) 業(ye) 與(yu) 扶貧”“生態與(yu) 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
四川,成都。近年來,成都市加快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每平方公裏的綠道超過了1公裏。這些綠道將遍布城鄉(xiang) 的公園串聯成網,城在園裏,園在城中,“出家門即進公園”“穿過公園去上班”成為(wei) 成都人民的生活日常。
如今,中國城市的發展邏輯從(cong) 單純實現工業(ye) 增長回歸人本、發展導向從(cong) 生產(chan) 轉向生活,追求的是人、城、境、業(ye) 的高度和諧統一。
必須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hui) 發展
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
“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方略中的一條,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過去“盼溫飽”“求生存”,到現在“盼環保”“求生態”,環境美成為(wei) 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內(nei) 涵。隻有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li) ,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
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定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我們(men) 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節約優(you) 先、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關(guan) 乎民族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麵發展。“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必須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hui) 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要的是中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走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一代接著一代幹,一棒接著一棒傳(chuan) ,馳而不息,久久為(wei) 功。
(作者單位: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