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數字食安”生態圈
舌尖上的安全,關(guan) 乎每位消費者的身體(ti) 健康,是食品行業(ye) 安身立命的根本。近日,在第十三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數字食安”成為(wei) 探討中出現的高頻詞匯。以數字賦能食品行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升級,有助於(yu) 為(wei) 食品安全裝上一道更加規範化、智慧化的“保險”。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關(guan) 注。由於(yu) 食品生產(chan) 業(ye) 態日趨複雜、食品安全風險點更加隱蔽,以往的生產(chan) 方式和監管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企業(ye) 和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這就需要食品行業(ye) 與(yu) 時俱進,創新食品安全生產(chan) 、監測等手段,通過數字賦能,建設“數字食安”生態圈。
對此,各地有關(guan) 部門和部分企業(ye) 做出不少有益探索。比如,去年浙江省推出“浙食鏈”溯源碼,消費者通過掃碼便能了解商品的出廠檢驗情況、監督抽檢結果,以及合格證明、消毒證明等信息;目前,廈門市將10多萬(wan) 家食品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的幾十萬(wan) 種食品納入追溯係統,追溯覆蓋麵超過90%。又如,有企業(ye) 推出數字智能取餐櫃,提高了外賣配送的便利程度,讓無接觸配送更規範;還有自動配送車可實現室外全場景配送,成為(wei) 外賣配送“最後一公裏”的新助力。
保障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雖然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數字化建設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隱患,如個(ge) 別食品有重金屬汙染、致病菌汙染、農(nong) 獸(shou) 藥殘留超標等情況。為(wei) 此,餐飲企業(ye) 要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為(wei) 發展的“高壓線”,借助大數據跟蹤分析、遠程驗證等智能化、數字化方式,加強安全生產(chan) 管理,讓消費者吃得放心,贏得更多消費者信賴。
有關(guan) 部門也應繼續深耕“數字食安”建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監管能力。應運用數字化手段,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wei) 核心,建立從(cong) 田間到餐桌、從(cong) 生產(chan) 到銷售的可完全追溯、全鏈條食品安全治理體(ti) 係。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眾(zhong) 衛生健康意識顯著提升,“雲(yun) 端”經濟出現爆發式增長,對“數字食安”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不過,這些隻是開始,“數字”和“食品安全”不是簡單的疊加組合,而是要在供給側(ce) 形成合力,真正實現“1+1>2”。因此,食品行業(ye) 各相關(guan) 主體(ti) 要更加積極推進“數字食安”體(ti) 係建設,盡早實現食品安全智慧生產(chan) 管理,讓“數字食安”成為(wei) 保障百姓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經濟網供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