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辟水源穩供電推技術 部分糧食產區抗旱保豐收

發布時間:2022-09-14 16:34: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辟水源穩供電推技術 部分糧食產(chan) 區抗旱保豐(feng) 收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辟水源穩供電推技術 部分糧食產(chan) 區抗旱保豐(feng) 收

  新華社記者姚子雲(yun) 、周楠、侯文坤

  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較曆史同期大幅偏低,沿江多地出現不同程度旱情。中央氣象台9月13日繼續發布氣象幹旱黃色預警。為(wei) 抗旱保豐(feng) 收,江西、湖南、湖北等糧食產(chan) 區因地製宜通過廣辟農(nong) 用水源、保灌溉電力供應、推廣耐旱新品種、提供農(nong) 技支持等方式,減輕旱情對秋糧生產(chan) 的影響。

  麵對今年的旱情,洞庭湖區腹地的產(chan) 糧大縣——湖南省嶽陽市華容縣因地製宜,目前已出動幹部群眾(zhong) 7萬(wan) 多人次,采取引、補、調、取、送等多種方式,灌溉農(nong) 田50餘(yu) 萬(wan) 畝(mu) ,穩住了豐(feng) 收基本盤。

  “具體(ti) 做法就是通過外江外河‘引’、工程措施‘補’、多級提灌‘調’、全力挖潛‘取’、整合資源‘送’、倡議引導‘節’。”華容縣委書(shu) 記陶偉(wei) 軍(jun) 介紹,7月下旬以來,華容縣共在長江、藕池河、華容河沿線架設機泵411台,24小時不間斷開機引水,日引水量達400萬(wan) 立方米。

  在旱情較為(wei) 嚴(yan) 重的華容縣梅田湖鎮,保障藕池河沿線6個(ge) 村用水的張家灣機埠20台水泵日夜連軸運轉。看著一股股清水流入田中,梅田湖鎮金雞村種糧大戶尚秋海說:“高溫無雨、晚稻‘喊渴’,政府通過增泵引水,為(wei) 我們(men) 送來了‘及時雨’。”

  穩定的電力供應是部分缺水田抗旱保灌的基礎。“田裏要用電,國網信豐(feng) 縣供電公司員工頂著日頭,很快就幫我們(men) 通了電。”看到從(cong) 水泵裏噴湧而出的水流入稻田,江西省贛州市信豐(feng) 縣正平鎮潭口村種糧大戶張四生鬆了口氣。他說,當地晚稻正處在抽穗灌漿期,如果水稻“喝不飽”,營養(yang) 供給不足,可能導致籽粒不飽滿甚至空殼。他家350多畝(mu) 晚稻因幹旱缺水,已經出現黃葉枯萎,灌溉後逐漸複綠。

  連日來,受持續高溫少雨影響,正平鎮潭口村的晚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為(wei) 更好地解決(jue) 晚稻用水問題,潭口村派專(zhuan) 人管水,幫助農(nong) 戶打通用電、用肥等物資保障堵點,將旱情對秋糧生產(chan) 的影響降到最低。

  經曆旱情且位於(yu) 山區,取水難度大,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陂頭鎮竹山村種糧大戶何茂盛忙個(ge) 不停。在已經收過一茬水稻的田裏,何茂盛正在施葉麵肥,再生稻二次抽出的稻穗迎風搖曳。

  “再生稻隻割稻株上麵三分之二的部位收稻穗,留稻株下麵三分之一的部位,繼續對植株和根係施肥,能再長出一季水稻,實現‘一茬兩(liang) 收’。”何茂盛說,今年栽種的200畝(mu) 再生稻在8月上旬就已收割一茬,畝(mu) 產(chan) 達1000斤幹穀;對10月中旬的第二茬,他充滿期待。

  在田邊歇腳的功夫,何茂盛給記者算起了賬:“再生稻不僅(jin) 可以避開‘雙搶’高峰期,節省人力物力成本,還比傳(chuan) 統雙季稻種植模式減少35%左右用水,更耐旱。”近年來,再生稻生產(chan) 模式在全南縣逐步推廣,種植麵積超過1.7萬(wan) 畝(mu) 。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組織農(nong) 技人員進村入戶,引導農(nong) 戶實施水稻“一噴多促”技術121萬(wan) 畝(mu) 次,實現一次作業(ye) 促壯苗穩長、促災後恢複、促灌漿成熟、促單產(chan) 提高。

  據了解,截至9月11日,湖北秋糧已收獲2066.4萬(wan) 畝(mu) ,收獲進度42%;旱情發生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累計派出抗災小分隊2757個(ge) (次),派出抗災技術人員6.16萬(wan) 人次,落實水稻“一噴多促”技術2760萬(wan) 畝(mu) 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