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田徑曆史性突破背後的“黑科技”

發布時間:2022-09-20 10:2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個(ge) 內(nei) 置紅色牽引繩、外觀通體(ti) 黑色的長方形箱子堪稱田徑場上真正的“黑科技”,其具備的智能可變阻力技術,既能提供不同強度要求的訓練條件,也能精確反映出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左右腿產(chan) 生的爆發力、功率以及運動速度,數據中的峰值和平均值會(hui) 形成曲線顯示在平板電腦上,教練將以此為(wei) 部分依據,幫助運動員提高運動表現。

  這個(ge) 神秘的“黑匣子”是一款便攜式速度爆發力訓練和測試設備1080Sprint,曾無數次出現在蘇炳添的訓練鏡頭中,東(dong) 京奧運會(hui) 後,也出現在王嘉男的訓練場景中。不同於(yu) 以前幫助“亞(ya) 洲飛人”完善“跑”的質量,在跳遠領域,它能幫助王嘉男調整跑跳銜接的技術問題。

  今年尤金田徑世錦賽,26歲的王嘉男憑最後一跳完成驚天逆轉,以8米36的成績奪得男子跳遠金牌,成就了中國田徑首枚世錦賽男子田賽項目金牌的“意外之喜”,更留下“科學訓練”助力突破的“情理之中”。

  “現在運動員競技水平提升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助力。”自2014年起,科研人員出身的王國傑便一直以體(ti) 能師、翻譯、科研和助理教練的身份,輔助外教蘭(lan) 迪·亨廷頓幫助中國田徑短跑組和跳遠組實現突破。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精英運動員背後是一支“複合型團隊”,涉及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營養(yang) 保障、器材裝備、心理谘詢等領域的成員投入,科技應用覆蓋競技訓練、科研測評及康複保障等多個(ge) 方麵。

  他們(men) 參與(yu) 、見證中國田徑的蝶變可以濃縮到一個(ge) 細節中:曾經,蘇炳添會(hui) 用腳丈量起跑器位置和踏板間的距離,但每次比賽用鞋不同、起跑器型號不同,測量結果並不精準,如今,蘇炳添在比賽之前會(hui) 帶上一把皮尺,對毫厘的“較真”反映的正是中國田徑“提速”背後,篤信“經驗”向尊重“科學”的觀念轉變。

  突破離不開“黑科技”

  觀念的轉變和蘭(lan) 迪等一批頂級外教的到來有關(guan) 。近10年來,得益於(yu) 中國田徑協會(hui) 製訂的“1516行動計劃”,曾帶出過男子跳遠世界紀錄保持者邁克爾·鮑威爾和前三級跳世界紀錄保持者班克斯的傳(chuan) 奇教練蘭(lan) 迪從(cong) 2013年開始了和中國田徑的緣分。

  王國傑記得,剛開始接觸蘭(lan) 迪時,對方就給他發了很多文獻和資料,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所有用詞和術語,先和他站在同一個(ge) 語境下,再去和運動員溝通”。慢慢地,王國傑發現,這並非是一項簡單的紙麵工作,更是訓練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例如,蘭(lan) 迪強調“休息”的重要性,有隊員“質疑”訓練量太小;蘭(lan) 迪熱衷科技裝備,但部分教練仍信賴秒表或“眼睛能看到的”。

  “隨著走向國際賽場的運動員越來越多,競技水平越來越高,依靠秒表或肉眼的經驗已達不到高水平訓練的需求了。”王國傑發現,運動員和教練對科學訓練方法的接受度,在蘇炳添於(yu) 雅加達亞(ya) 運會(hui) 跑出9秒92奪冠後發生了明顯變化。

  早在2017年被指派為(wei) 蘇炳添的主管教練前,蘭(lan) 迪就借助當時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實際觀察,指出蘇炳添百米技術存在節奏分配、跑動技術實效性、高速下動作功率等方麵問題,“簡單說,就是跑動不夠有效。”王國傑表示,因此,蘭(lan) 迪建議蘇炳添改變起跑器上雙腳的位置,完成了第一次蛻變。正式成為(wei) “師徒”後,蘭(lan) 迪更參照“冠軍(jun) 模型”對他的體(ti) 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麵診斷和分析。

  蘇炳添在2019年與(yu) 他人合作發表的論文《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yu) 展望》中表示,“在日常訓練過程中,蘭(lan) 迪教練會(hui) 以訓練前Omegawave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調查結果為(wei) 依據,確定運動員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力量、協調和技術訓練的負荷量度,以保證運動員在避免損傷(shang) 和過度訓練的前提下獲得最佳的訓練效益。在專(zhuan) 項素質訓練過程中,教練也會(hui) 通過多種科研儀(yi) 器設備進行全麵監控,以確保訓練負荷量度和運動技術的最佳化。”他還透露,自己的科學訓練常用儀(yi) 器設備多達19種,“連晚上的睡眠也有監控,教練員能夠精確及時地掌握隊員身體(ti) 狀況。”

  “要知道,在百米賽道上提高0.01秒有多難。”王國傑表示,蘇炳添跑100米需要47-48步,幾乎每一步都有講究。例如,國際田徑著名生物力學專(zhuan) 家拉夫曼采集了很多優(you) 秀短跑運動員的數據,建立了一個(ge) 數據庫,當把蘇炳添的各項數據輸入後,就會(hui) 得到接近最佳的模型,用以對比發現不足、改進挖潛,“通過東(dong) 京奧運會(hui) 前的幾次係統技術診斷,發現起跑和途中跑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環節有些問題,因此,團隊幫助他調整了起跑器上兩(liang) 個(ge) 踏板的距離、途中跑擺動腿角度、腿的折疊幅度等問題。”

  在科學訓練的幫助下,蘇炳添從(cong) 2017年差點選擇退役,到2021年將亞(ya) 洲紀錄定格在9秒83,成為(wei) 史上首位挺進奧運會(hui) 百米決(jue) 賽的中國選手。“這次突破又進一步掀起了業(ye) 界擁抱科技的熱潮。”王國傑表示,教練們(men) 的秒表逐漸被分段計時或電子計時設備取代,而體(ti) 能訓練中的監控設備、技術診斷分析設備、訓練後便攜的恢複設備等一批“黑科技”正迎來廣泛應用。

  關(guan) 鍵在於(yu) “2%”

  “我隻是2%的教練,另外98%的教練是科學。”蘭(lan) 迪對科技的態度再鮮明不過。

  對此,王國傑也有同樣感受,“現在科學研究的結果可能會(hui) 直接影響教練的訓練思想。”他以力量訓練為(wei) 例表示,“最佳的訓練安排將受動物實驗和人體(ti) 實驗的研究結果影響,比如,小鼠、人體(ti) 訓練對照實驗,使我們(men) 探索不同負荷刺激下的最佳效果。”

  可再新鮮的食材要成為(wei) 一桌葷素搭配、營養(yang) 均衡的佳肴,關(guan) 鍵在於(yu) 廚師的烹調技術。運動訓練中收集到的數據也需要經過教練的“解讀”,從(cong) 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jue) 思路並將方案科學有序地融入一定周期的訓練之中,“這就是那2%,執教的藝術,也是製勝的關(guan) 鍵。”王國傑說。

  在科學數據的“放大鏡”下,很多運動員需要突破習(xi) 慣性動作,重新尋找發力點,“這時我們(men) 不會(hui) 直接拿數據去跟運動員溝通,這可能會(hui) 讓他們(men) 變得焦慮,我們(men) 通常會(hui) 調整訓練細節,讓運動員慢慢適應新的動作要求。”王國傑表示,“蘇神”也曾麵臨(lin) 要重新精確前10步步長和落腳點的問題,當時,教練組就在輔助訓練時,用膠帶在場邊做好標記,運動員隻需要集中注意力在點位上,動作自然就形成了。有時,一個(ge) 有效的指令能事半功倍,例如,講解用腳“扒地”的動作時,蘭(lan) 迪提出“把你的腳想象成一個(ge) 錘子,地上的點位是釘子,你要做的就是完成敲釘子這件事。”

  同樣,受起跳腿膕繩肌拉傷(shang) 影響,在東(dong) 京奧運會(hui) 铩羽而歸的王嘉男也麵臨(lin) 技術動作的調整。在常用的近十種科技設備輔助下,教練組發現,他在起跳前擺動腿著地積極性不足、身體(ti) 重心自然下降幅度不夠。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除增強專(zhuan) 項力量訓練外,還要借助訓練設備創造理想的用力環境,讓其體(ti) 會(hui) 關(guan) 鍵環節用力。

  看似複雜的命題,到了王嘉男的訓練場上,變成了兩(liang) 塊放置在起跳板前的橡膠墊板,輔助觀察他用力是否到位。可到了蘇炳添腳下,“體(ti) 會(hui) 關(guan) 鍵環節用力”的方式就變成右腳起跑器上放置的空礦泉水瓶,王國傑解釋道:“如果用力到位,他就會(hui) 蹬到瓶子上,瓶子就會(hui) 響。看似簡單,但能有效改變用力不充分的情況。”

  同樣暗藏門道的還有蘇炳添走路時嘴裏常叼著的氣球,這是幫助他熟悉腹式呼吸法的利器,通過刺激膈肌充分參與(yu) 到呼吸的動作中,從(cong) 而提升換氣的質量。

  有時,哪怕是一根鞋帶也藏著教練的匠心。去年在東(dong) 京奧運會(hui) 獲得女子800米第五名創造中國選手在該項目奧運最佳成績後,王春雨在微博發文感謝蘭(lan) 迪:“認識蘭(lan) 迪10個(ge) 月,從(cong) 第一次見麵蹲下來給我係鞋帶,到(我現在取得)奧運會(hui) 第五,一個(ge) 偉(wei) 大的教練,是他讓我重新有了夢想”“他很執著,很自信,他會(hui)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年屆七旬的蘭(lan) 迪蹲下為(wei) 王春雨係鞋帶的舉(ju) 動令人觸動,但啟動教練視角,王國傑捕捉到的是蘭(lan) 迪對細節的“計較”,“鞋帶的係法關(guan) 係到鞋麵和運動員腳背的貼合程度,同樣會(hui) 影響運動員的競技表現。”和蘭(lan) 迪相處8年間,王國傑等一批年輕教練懂得了“98%科學”的重要性,更體(ti) 會(hui) 到“2%執教藝術”的必要性。

  “不同設備收集的數據比較零散,需要一個(ge) 數據管理、分析的係統,幫助我們(men) 對數據進行更深層的挖掘,這對科研人員或訓練輔助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國傑坦言,當科技助力運動訓練成為(wei) 常態化,團隊也需要不斷精進才能更好地發掘運動員的潛能,他記得,世錦賽結束後蘭(lan) 迪的“預言”:“如果蘇炳添能保持訓練,明年應該會(hui) 有驚豔表現;王春雨有希望走上巴黎奧運會(hui) 領獎台;而王嘉男理論上具備挑戰8米5-8米6的實力,需要時間細心打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