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我這十年 勇敢超越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繼續凝望“我這十年”。創新中國,十年跨越。這十年,航天員、航天器遨遊太空的身影高頻閃現;奮鬥者號、複興(xing) 號等“大國重器”創造曆史的高光時刻屢次搶眼;從(cong) 4G到5G,我們(men) 生活中的科技感也越來越強了。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或是海裏遊的,我們(men)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強。這十年,我們(men) 創新的底蘊更為(wei) 厚實、創新的領域更為(wei) 寬廣。我們(men) 來看看他們(men) 勇敢超越的故事。
祝融、嫦娥、玉兔,這是隻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浪漫。他(孫澤洲)和他的同事們(men) ,讓這些蘊含著中國文化的航天器一個(ge) 個(ge) 奔向浩瀚的宇宙。一邊“奔月”、一邊“探火”,就是他的日常。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於(yu) 火星烏(wu) 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
這些嚴(yan) 謹理性的科研人員難得展現這樣感性的一麵。
孫澤洲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係統總設計師,當然壓力大。特別是在此之前,因為(wei) 挑戰和風險巨大,火星探測任務一般都是循序漸進,先環繞探測,等熟悉火星情況,下一次再釋放著陸器到火星表麵探測。
2016年,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立項,卻沒有選擇和其它國家一樣循序漸進,而是打破常規、大步前行。
敢想敢試,這就是孫澤洲做事的風格。不過自信當然源於(yu) 實力。在這之前,孫澤洲曾經擔任過嫦娥三號、四號係統總設計師,深空探測經驗相當豐(feng) 富。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係統總設計師孫澤洲說:“2013年嫦娥三號在月麵的著陸也驗證了我們(men) 對於(yu) 技術的掌握,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我覺得確實有這樣的基礎,能使我們(men) 的想法變成現實。”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上了天。
不過它的這趟太空之旅可不容易,它得完成三個(ge) 重要任務——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全世界還沒有哪個(ge) 國家能用一次發射就幹成這麽(me) 多事。
就在同一個(ge) 月,美國的毅力號和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有了兩(liang) 個(ge) 同場競技的對手,而它承擔的任務更多、更重。
要交上滿意的答卷,就得做好每一道考題。
要想讓天問一號完成許多前所未有的任務,除了要埋頭苦幹,還必須大膽突破、掌握新技術。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繆遠明說:“新技術一旦應用,專(zhuan) 家出於(yu) 對任務可靠性的保證都會(hui) 提出各種質疑。但是孫總沒有說專(zhuan) 家質疑就放棄這種新的技術,而是針對每一項專(zhuan) 家質疑都去了解,到底這個(ge) 專(zhuan) 家在懷疑什麽(me) ,真正不放心的點在哪兒(er) 。把這些疑點一一地完全解決(jue) 之後,然後說現在這個(ge) 技術是可以用在火星上的。”
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順利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wei) 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在火星烏(wu) 托邦平原南部成功著陸。
看,這就是火星。聽,這是來自火星的聲音。
這場考試,孫澤洲和團隊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不過孫澤洲的考試可不隻這一場。就在2016年,也就是火星探測任務立項的同一年,嫦娥四號也立項了。當時,46歲的孫澤洲同時擔任了這兩(liang) 項任務的總設計師,開啟了一麵飛月球、一麵奔火星的生活。這聽起來挺浪漫,但想想這壓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這場“奔月考試”,孫澤洲和團隊要讓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麵軟著陸。這可是之前沒有任何一個(ge) 國家嚐試過的。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月球背麵和地球的通信很難實現。
無人敢幹,但如果成功,將對深空探測意義(yi) 重大。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在月球背麵預選區著陸。
十年間,孫澤洲和無數航天人是中國航天事業(ye) 的貢獻者,也是見證者。從(cong) “奔月”到“探火”,推動著中國航天一步步遠行,去探索宇宙更多奧秘。
想當俠(xia) 客,向往詩和遠方,不要以為(wei) 她隻有浪漫,從(cong) “和諧號”到“複興(xing) 號”,一個(ge) 個(ge) 硬核作品成為(wei) 亮麗(li) 的中國名片,這位女俠(xia) 是誰呢?
梁建英,我國高鐵裝備行業(ye) 赫赫有名的女將。這些都是她帶領團隊研發的產(chan) 品,從(cong) “和諧號”到“複興(xing) 號”,她和無數鐵路人一起推動著中國速度一路領跑世界。
高速、平穩、安全的高鐵如今已經成為(wei) 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不過這一切得來可不容易。
因為(wei) 沒有統一的車型標準,不同平台研發的列車不能互通。2013年,“複興(xing) 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項目啟動,開啟了中國高鐵新征程。當時,梁建英作為(wei) 中車青島四方公司的總工程師,接下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項目一開始,梁建英就提出了一個(ge) 在很多人看來近乎苛刻的目標。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愛琴說:“輕量化要求高,同時也增加了安全性方麵的需求,超過國際上高速動車組所有生產(chan) 商他們(men) 的安全性水平。”
最大限度保障旅客的安全,這是梁建英最看重的事。
即使承擔更多責任,也要把安全性做到極致。艱難的攻關(guan) 開始了。
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複興(xing) 號CR400AF動車組總工程師梁建英說:“一列車零部件的構成大致是五十多萬(wan) 個(ge) ,每列車的圖紙都是一萬(wan) 多張,每一個(ge) 零部件都對車輛的整體(ti) 性會(hui) 產(chan) 生影響,那時候壓力還是蠻大的。”
無數次的設計與(yu) 論證,終於(yu) 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刻,驗證安全性的對撞試驗開始了。
田愛琴說:“大家都滿懷信心地看著這個(ge) 車,速度越來越快,撞上那一瞬間我們(men) 大家都屏氣凝神,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預期,設計要重新考慮,我這個(ge) 眼淚就順著流下來了。”
梁建英說:“我就跟她講,失敗並不可怕,我們(men) 去複盤,把它分析出來,然後找到可優(you) 化的地方,去徹底解決(jue) 它。”
經過艱苦攻關(guan) ,不斷改進和升級,令梁建英自豪的是,“複興(xing) 號”在運營速度、安全性、舒適性和節能降耗等方麵,在全球都首屈一指。
梁建英出生在吉林的一個(ge) 小鎮,父親(qin) 是鎮上小火車站的調度員。工作很平凡,但父親(qin) 卻很認真。他告訴梁建英,火車調度關(guan) 係著所有乘客的安全,馬虎不得。這給了梁建英很大影響。而火車也是她童年裏親(qin) 切的“小夥(huo) 伴”。
和火車的緣分一路同行。考大學時,梁建英選擇了上海鐵道學院。畢業(ye) 後,梁建英來到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她有了一個(ge) 大夢想,要研發出世界上最快捷、舒適的列車。
梁建英說:“我喜歡看武俠(xia) 小說,因為(wei) 我覺得武俠(xia) 小說有的時候高手跟我們(men) 專(zhuan) 家是很相像的。如果想要走得深,走得遠,首先就應該站在國家戰略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去成就你的未來。俠(xia) 之大者,為(wei) 國為(wei) 民。”
大夢想需要大舞台。恰逢我國高鐵事業(ye) 飛速發展的時代,梁建英和中國鐵路人的夢想在奮進拚搏中一個(ge) 個(ge) 變為(wei) 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