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看到雪山之外的世界
讓孩子看到雪山之外的世界【十二年接力“擁抱納咪”——】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鬆潘縣,矗立著岷山山脈的主峰——雪寶頂。山頂積雪終年不化,銀光閃爍,四壁陡峭。上納咪村就坐落於(yu) 雪寶頂旁邊,對這裏的村民來說,走出大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9年,桑傑鄧爭(zheng) 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成為(wei) 村裏第一個(ge) 本科生,走出大山的他一直想為(wei) 山裏的鄉(xiang) 親(qin) 做點什麽(me) 。2010年夏天,他在一次公益論壇上結識了天津大學學生崔源遠,二人一拍即合,決(jue) 定為(wei) 上納咪村發起支教項目——“擁抱納咪”。
從(cong) 2010年冬天到2022年夏天,“擁抱納咪”12年來共派出23支大學生支教隊伍,項目也從(cong) 學生自主發起的支教活動,發展為(wei) 天津大學“興(xing) 學之路”社會(hui) 實踐基地。一批批支教隊員為(wei) 上納咪村的孩子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men) 看到了雪山之外的世界。
“如果能通過我們(men) 這些星星之火,讓孩子們(men) 的精神世界變得豐(feng) 富起來,讓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這樣的精神再一點一點地浸潤、弘揚,最終形成燎原之勢,上納咪村才能得到長遠發展。”桑傑鄧爭(zheng) 說。
從(cong) “白手起家”到製度化運行
上納咪村是藏族和羌族群眾(zhong) 聚居的村落,距離最近的小學約18公裏、最近的中學60多公裏。桑傑鄧爭(zheng) 記得,第一期來到這裏的“擁抱納咪”支教隊隻有8個(ge) 人,隊員們(men) 就住在他家中,教室設在大堂。有些學生專(zhuan) 門從(cong) 附近的村子到他家中聽講,如果來的學生多了,大家就去戶外上課。
“我們(men) 是‘白手起家’,最早的時候連課桌、教具都沒有。”桑傑鄧爭(zheng) 說,“擁抱納咪”項目一路走來很不容易,是每一期隊員的貢獻以及社會(hui) 各界的幫助,讓它成長到了今天。
崔源遠回憶,最早的兩(liang) 支隊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員組織紀律性較差,大家全憑熱情做事,缺乏對教學目標和內(nei) 容的細致思考,“從(cong) 2012年第三期支教隊開始,在時任隊長楊智和隊員們(men) 的努力下,‘擁抱納咪’才在天津大學紮根,實現製度化運行”。
天津大學學生兼職輔導員、“擁抱納咪”第23期指導教師安豐(feng) 良向記者介紹,“擁抱納咪”支教項目現在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運行機製,隊員主要來自天津大學在讀學生,支教隊會(hui) 任命隊長、副隊長,並設置財務、生活、教務等部門,隊員根據各自特長開設特色課程。“由於(yu) 時間有限,我們(men) 的目標更多是給學生們(men) 帶來樂(le) 趣,同時讓他們(men) 接觸大學生活,幫助他們(men) 樹立誌向。”他說。
上納咪村近一半青壯年村民在外務工,剩下的每年都要去牧區放牧,留守在村子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雖然每期“擁抱納咪”項目隻有20天左右,但是這一活動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孩子。
曲赤裏從(cong) 小學四年級起就參加“擁抱納咪”支教項目的課程,2020年他以四川省藏文類高考第二名的成績,被中央民族大學錄取。此後,他在寒暑假返鄉(xiang) 時,也成了“擁抱納咪”的老師。截至2020年,已有8名參加過“擁抱納咪”項目課程的學生考入大學。
雖然家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都十分支持曲赤裏讀書(shu) 深造。在他看來,如果說家人的支持是自己求學的動力,那麽(me) “擁抱納咪”的支教老師就是打開他內(nei) 心世界的鑰匙。“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大山裏,是他們(men) 給了我認識外麵世界的機會(hui) ,‘擁抱納咪’讓我更加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麵廣闊的世界。”曲赤裏對記者說。
最好的夥(huo) 伴
今年7月15日,“擁抱納咪”第23期開學典禮在桑傑鄧爭(zheng) 家中舉(ju) 行。接下來的3周時間,19名隊員給40名學生開設了基礎學科、藝術文化、體(ti) 育活動和綜合拓展四大類課程,同時作為(wei) 哥哥姐姐陪伴孩子們(men) 度過了一個(ge) 充實的暑假。
劉澤凱負責教科學實驗課,他帶著學生利用密度分層將斑斕色彩融入水中,一起製作出“杯中彩虹”;將蘋果切開,用導線串聯,以銅鋅金屬片做電極,見證二極管發出的光亮;選擇鹽水作為(wei) 電解質,製作機械齒輪小車,把空氣電極放入水中形成通路,讓鹽水動力車飛馳。劉澤凱發現,“上納咪村的孩子動手能力非常強,老師演示一次後他們(men) 就能自己完成實驗,這個(ge) 課程激發了他們(men) 的想象力。”
隊員許可開設了世界文化課程,她帶著孩子們(men) 了解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飲食習(xi) 慣及其影響,同學們(men) 非常感興(xing) 趣。有同學笑著說:“老師,小朋友應該少吃快餐,會(hui) 變胖的。”還有的同學學會(hui) 了使用刀叉,興(xing) 奮地向大家展示。
教現代詩的羅靜怡一開始準備教同學們(men) 《小燕子》《紅蘋果》等兒(er) 童詩,後來發現他們(men) 理解力很好,於(yu) 是帶大家從(cong) 生活中取材,集體(ti) 寫(xie) 出了一首《草原上的小花苞》。
課堂之外,這些支教老師和孩子們(men) 是最好的夥(huo) 伴,大家一起在草坪上吃飯、唱歌、曬太陽,一起尋找隱藏在山林深處的瀑布,一起在小河邊比賽打水漂……夜幕降臨(lin) 後,天上的星星伴著小溪流水聲閃爍,隊員們(men) 說,星光和每個(ge) 上納咪村孩子的眼睛一樣明亮。
很多人都記得,項目結束時有個(ge) 小男孩大聲說:“老師,我想給你們(men) 說一句話,我永遠忘不了你們(men) !”
硬件的改善與(yu) “軟性”的難題
這些年來,“擁抱納咪”項目步入正軌,通過多方籌資,配齊了課桌、黑板、投影儀(yi) 等教學設備,可以滿足課堂教學需要。上納咪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也逐步改善,村裏建成了海拔3500米的“夢想籃球場”,教室外立起了3根旗杆……
不過,支教隊員發現,一些“軟性”的問題仍在困擾當地群眾(zhong) 。於(yu) 喆負責衛生健康方麵的課程,她說,與(yu) 開心的支教經曆共存的,是對當地居民健康意識薄弱的無奈。“在小班課上,學生普旺措捂著臉跟我說‘老師好疼’;大班的麥仁磋課上到一半牙疼得不行,吃了止疼藥才好一點。”於(yu) 喆在孩子們(men) 張大的嘴巴中看到,黑色的齲齒比比皆是,而當她問孩子們(men) 有沒有刷牙的習(xi) 慣時,下麵總是一陣沉默。
娜麽(me) 措經常捂著嘴巴,說牙齒發炎臉腫了。如果要處理一顆牙冠都要蛀沒了的牙齒,必須進行手術。可是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年邁的爺爺不會(hui) 開車,無法帶她去山下就醫。於(yu) 喆說:“我在某一刻真的希望,自己是個(ge) 醫生,我們(men) 還是個(ge) 醫療隊。”
麵對這樣的情況,隊員們(men) 總要一遍一遍地跟他們(men) 強調刷牙的重要性——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都要刷牙,牙刷也要每3個(ge) 月更換一次……
實際上,“擁抱納咪”自身的發展也麵臨(lin) 瓶頸。最大的困難是場地不足,小班教學可以在教室內(nei) 進行,但是如果學生多了,就隻能去外麵的帳篷裏上課,冬冷夏熱。實踐隊的資金一部分靠社會(hui) 捐獻,一部分來自“擁抱納咪”項目與(yu) 當地合作開發文創產(chan) 品的收入,但兩(liang) 者加到一起也捉襟見肘。項目成員調研了解到,當地有品質較好的中藥材、蜂蜜、牛羊肉等,他們(men) 計劃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帶動當地產(chan) 品的銷售,並從(cong) 中獲得一些收益補貼項目。
雖然困難不少,但是桑傑鄧爭(zheng) 和支教隊員們(men) 對項目充滿信心。在今年暑期“擁抱納咪”的結業(ye) 典禮上,隊長樊詩佳代表支教隊全體(ti) 成員說,希望這些天的課程能像一束火花,點燃同學們(men) 的好奇心與(yu) 求知欲,“願你們(men) 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時,仍能記得‘擁抱納咪’的溫暖和山間的純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張是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