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孜孜探尋生物大分子奧秘

發布時間:2022-09-26 10:43:00來源: 人民日報

  孜孜探尋生物大分子奧秘(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人物名片

  施蘊渝: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物理學與(yu) 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4月生於(yu) 重慶,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係,自此她與(yu) 生命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施蘊渝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運用結構生物學方法研究基因表達調控與(yu) 細胞命運決(jue) 定的分子機理,取得諸多創新性成就,為(wei) 中國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貢獻。

  一襲布衣,一頭銀發,辦公室裏,施蘊渝利落地點擊鼠標,一張張蛋白質三維結構圖躍入眼簾:“生物大分子的世界充滿未知,我們(men) 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千萬(wan) 不能輕言放棄。”施蘊渝說。

  父親(qin) 的言傳(chuan) 身教、求學路上的所見所聞,讓科研報國的種子生根發芽

  施蘊渝一直有個(ge) 科研夢!無論是幼年倚在父親(qin) 身邊,聽他描繪物理世界的繽紛多彩,還是漫漫求學路上,接觸到生命科學的前沿,科研報國的念頭始終縈繞在她腦海……

  施蘊渝出生於(yu) 戰火紛飛的年代。兒(er) 時顛沛流離的經曆讓她意識到,個(ge) 人命運總是與(yu) 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父親(qin) 施士元是受居裏夫人指導的物理學博士。畢業(ye) 後,時年25歲的施士元回國任教,成為(wei) 中國核物理學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施蘊渝看來,科研報國的精神在父親(qin) 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言傳(chuan) 身教,也激發了施蘊渝投身科研的熱情。

  懷揣著對自然科學的喜愛,1960年,施蘊渝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時,生物物理學是一門新學科,教育體(ti) 係尚未成熟。“時任中科大生物物理係主任的貝時璋院士認為(wei) ,課程設置要‘四不像’,讓學生打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基礎。”施蘊渝說,正是紮實的基礎課程學習(xi) ,為(wei) 自己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室裏,錢學森、華羅庚、嚴(yan) 濟慈等學者給大家上課的那段日子,讓她記憶猶新……施蘊渝說:“能夠近距離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濃濃的愛國情懷,何其有幸!”禮堂中,大夥(huo) 兒(er) 緊緊圍著一台黑白電視機,為(wei) 中國運動員獲得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冠軍(jun) 而歡欣鼓舞的場景,她至今難以忘懷:“年輕時大家那種奮發向上的狀態一直激勵著我,也讓我下定決(jue) 心,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wei) 建設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大學畢業(ye) 後,施蘊渝先是被分配到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工作;1970年,她回到中科大任教,沒過多久,隨校從(cong) 北京南遷至安徽合肥。

  施蘊渝承擔起搬遷南下儀(yi) 器設備的任務。她和同事一道,將裝滿設備的箱子一件件從(cong) 教學樓搬至北京的車站,到達合肥後又把箱子一件件從(cong) 車站搬至教學樓……

  較早從(cong) 事生物大分子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領導創建中科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中科大南遷曆盡艱辛,科研設備丟(diu) 失、教學力量薄弱……“所幸,學校後來采取一係列新舉(ju) 措逐步走上正軌。”施蘊渝說,學校向青年教師提供公派出國進修的機會(hui) ,她成為(wei) 當時中科大生物係首名通過教育部考試公派出國的年輕教師。她先後兩(liang) 次出國進修,從(cong) 事計算生物學研究和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學研究,學習(xi) 用生物大分子分子動力學及用兩(liang) 維核磁共振波譜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yu) 功能的理論與(yu) 實驗方法。施蘊渝說:“海外學習(xi) 的經曆開拓了我的科研視野,也督促我更加努力地汲取知識。”

  上世紀70年代,施蘊渝和同事們(men) 迫切想跟上國際學界的腳步,在中科大開展生物大分子方麵的前沿研究,但是缺少經費和儀(yi) 器。為(wei) 了快速推進項目,施蘊渝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圖書(shu) 館,查文獻、翻資料,絞盡腦汁,連續熬了兩(liang) 個(ge) 星期,才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申請書(shu) 寫(xie) 完。

  當時,中科大生物係有3個(ge) 課題入選,施蘊渝負責的“蛋白質分子設計的新技術研究”是其中之一。此後,她開始從(cong) 事生物大分子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並成為(wei) 國內(nei) 此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由施蘊渝主導的“生物分子結構與(yu) 動力學的計算機模擬”項目,獲得199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與(yu) 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上世紀90年代初,施蘊渝的實驗室獲得中科院支持,購得第一台可以做生物大分子溶液結構的500兆赫核磁共振譜儀(yi) ,但是真正開展實驗時,還是遇到了許多困難……她的態度是堅定的:“科學研究要專(zhuan) 心致誌,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波折。”施蘊渝領導的研究組解析了係列重要蛋白質的溶液結構,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義(yi) 。她還領導創建了中科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後來成為(wei)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wei) 中小學生做科普,為(wei) 本科生講基礎課,培養(yang) 更多青年科研人才

  安徽壽縣,第一中學。台上,施蘊渝手持話筒,將自身經曆和生命科學的知識娓娓道來;台下,學生們(men) 聚精會(hui) 神,被她描繪的生物大分子世界深深吸引。從(cong) 科學興(xing) 趣的激發到科研方向的選擇,從(cong) 打下紮實基礎到心懷報國熱忱,一個(ge) 半小時裏,施蘊渝在孩子們(men) 的心田撒下了科學的種子……

  雖已年屆八旬,施蘊渝仍多次走進中小學,為(wei) 學生們(men) 開展科普講座。“自小接觸科學知識,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進而走上了科研道路;我也想將這份熱情傳(chuan) 遞給孩子們(men) 。”施蘊渝希望能為(wei) 小朋友們(men) 打開一扇科學之窗。

  施蘊渝記得:2019年,在湖北麻城黃土崗鎮中心小學,她給大別山區的孩子講了一堂關(guan) 於(yu) “血紅蛋白及血紅蛋白疾病”的科普課。同學們(men) 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科學知識的渴求,也深深打動了她,所以她越來越喜歡走出校園、奔赴山區……

  在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為(wei) 了加強本科生的基礎教育,施蘊渝堅持多年給新生上普通生物學課。施蘊渝說,對於(yu) 交叉學科而言,基礎課十分關(guan) 鍵。“教學是教師的天職,我想為(wei) 科學事業(ye) 培養(yang) 更多人才。”作為(wei) 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她與(yu) 同事們(men) 一起在中科大率先建立了結構生物學與(yu) 計算生物學完整的教學體(ti) 係,還特意請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專(zhuan) 家為(wei) 學生們(men) 授課,培養(yang) 了一批在計算生物學與(yu) 結構生物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工作的年輕學科帶頭人。

  如今,滿頭銀發的她依舊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實驗室工作。在學校裏,遇到施蘊渝,學生們(men) 總愛親(qin) 切地喚她一聲“施奶奶”。眼下,“施奶奶”又開始從(cong) 事衰老與(yu) 退行性疾病相關(guan) 蛋白質結構及疾病的分子細胞機製的研究。此外,她還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yu) 生物醫藥的研究。她認為(wei) ,每一個(ge) 新的領域都有大量知識需要學習(xi) ,登山的快樂(le) 不僅(jin) 僅(jin) 是抵達山頂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之中。

  ■記者手記

  研究永不止步,唯有終身學習(xi)

  在采訪過程中,提及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發展,施蘊渝興(xing) 致盎然……80歲的她,在培養(yang) 科研人才的同時,還樂(le) 於(yu) 和年輕人一起學習(xi) 。在施蘊渝看來,能夠和學生們(men) 共同探尋生物大分子世界的奧秘,既快樂(le) 又充實。年輕人學起新鮮事物總是快一些,遇著她不太理解的,還能體(ti) 驗一把當學生的滋味。

  生命科學與(yu) 人口健康、醫藥、生態密切相關(guan) ,生命世界充滿許多尚未解決(jue) 的科學問題。對於(yu) 施蘊渝來說,研究永不止步,唯有終身學習(xi) 。正是無數科學家們(men) 如她一般,永葆學習(xi) 熱情,不斷向上攀登,才使科學研究煥發無窮生機……

  本報記者 遊 儀(yi)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