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奮進者”徐華強:做創新藥 我們要有自信去引領世界
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 (記者 鄭瑩瑩)“做創新藥,不一定要美國批準了才可以,心態上我們(men) 要有自信去引領世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簡稱: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課題組長徐華強說。
他表示,做新藥不容易,需要十年時間,還需要大額資金投入,希望各界可以重視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的發展、支持創新藥的研製。
作為(wei) “新征程奮進者”之一,徐華強近日在滬接受采訪,談科研之路。
徐華強1964年出生於(yu) 福建省德化縣的一個(ge) 歸國華僑(qiao) 家庭。清華大學碩士畢業(ye) 時,他申請了去美國杜克大學植物遺傳(chuan) 係攻讀博士的機會(hui) 。待徐華強1994年底博士畢業(ye) 時,結構生物學正在興(xing) 起,他去了麻省理工學院,跟隨卡爾·帕博教授做科研。
1996年,徐華強的博士後研究工作順利完成,去了製藥公司葛蘭(lan) 素·史克(GSK);2002年他離開GSK回到學術界,來到美國密歇根州的Van Andel研究所建立自己的實驗室。
21世紀初,在Van Andel研究所工作的徐華強遇到一位來自上海的學生。他告訴徐華強,中國的發展非常快,他應該親(qin) 眼去看一看。
“那時候,我出國20年回國2次。後來我回國一看,20年中國的變化是不可想象的。”他說。
2002年,徐華強在日內(nei) 瓦的一個(ge) 國際會(hui) 議上結識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從(cong) 事藥物設計工作的蔣華良研究員。2008年,當時已是上海藥物所副所長的蔣華良找到徐華強,希望他能幫助藥物所建立起靶標中心,提升研究所原創新藥研發能力。
於(yu) 是,2009年,上海藥物所與(yu) Van Andel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
2010年,徐華強創建了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靶結構與(yu) 功能中心,該中心現在已成為(wei) 國內(nei) 領先、國際前沿的藥物靶標結構生物學技術平台。
徐華強取得的諸多突破性成果與(yu) 進展,使上海在基礎研究和靶向新藥研發領域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並進一步提升了上海原創新藥的研發能力。
十年間,他培養(yang) 了30多名博士和碩士,其中多人擔任科研院所的課題組長、生物醫藥公司的創始人及CEO。他組建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靶中心、中國科學院受體(ti) 結構與(yu) 功能重點實驗室,成為(wei) 上海吸引和培養(yang) GPCR(多項G蛋白偶聯受體(ti) )研究領軍(jun) 人才的搖籃。
但在徐華強看來,在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領域,我們(men) 還處於(yu) 鑽木取火的舊石器時代,未來的路還長。
近年來,他決(jue) 定用自己多年的積累,在基礎科學與(yu) 臨(lin) 床藥物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致力研究原創性成果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相結合。
目前,他參與(yu) 和主導的3個(ge) 新藥進入臨(lin) 床試驗階段,藥物研發進展順利。
“我是時代幸運兒(er) ,踩在一個(ge) 好的時間點上”,他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