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跨尺度能量如何傳輸? 我國學者有最新發現
◎本報記者 代小佩
【天聞頻道】
宇宙中存在著多種不同尺度的物理行為(wei) ,從(cong) 由電子回旋運動和離子回旋運動表征的微觀尺度,一直延伸到與(yu) 行星大小相當的宏觀尺度,跨越超過8個(ge) 數量級。這些不同尺度的物理過程如何耦合?能量如何在它們(men) 之間輸運?
記者獲悉,9月23日,北京大學地球與(yu) 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宗秋剛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文,提出在空間和天體(ti) 等離子體(ti) 中,跨尺度波動—粒子相互作用(即帶電粒子同時和不同尺度的等離子體(ti) 波動相互作用)可導致能量從(cong) 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的快速輸運。這一新發現的機製有助於(yu) 解釋空間和天體(ti) 係統中的能量耗散問題以及等離子體(ti) 的加熱加速問題。
等離子體(ti) 充斥著整個(ge) 宇宙,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天體(ti) 和空間係統,例如行星磁層、太陽日冕、太陽風和日球層以及星際介質等。要理解這些等離子體(ti) 係統的曆史和演化,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問題是宏觀的、定向運動的能量如何轉化成微觀的、隨機運動的能量。
類似於(yu) 大氣中充斥著聲波,空間和天體(ti) 等離子體(ti) 中也充斥著各種等離子體(ti) 波動。但由於(yu) 構成等離子體(ti) 的組分(通常為(wei) 質子和電子)的質量相差懸殊,等離子體(ti) 波動具有多種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最粗略地,等離子體(ti) 波動可以根據尺度劃分為(wei) 三大類:流體(ti) 尺度波動、離子尺度波動和電子尺度波動。其中第一種波動又被稱為(wei) 宏觀尺度波動,而後兩(liang) 種被統稱為(wei) 微觀尺度波動。
不同尺度的等離子體(ti) 波動會(hui) 以不同的方式和帶電粒子相互作用。例如,地球磁層中的超低頻波動是一種典型的宏觀尺度波動,它可以通過漂移—彈跳共振加速帶電粒子,從(cong) 而產(chan) 生會(hui) 危害航天器和宇航員安全的殺手電子等。而電磁離子回旋波則是一種典型的微觀尺度波動,其常通過回旋共振和帶電粒子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的結果之一就是導致空間中的帶電粒子沉降到地球大氣中,這些沉降粒子還可以通過後續的過程產(chan) 生極光等現象。但無論哪種具體(ti) 的作用方式,波動—粒子相互作用都可導致電磁場和帶電粒子間的能量交換。
對於(yu) 一個(ge) 具體(ti) 的空間和天體(ti) 等離子體(ti) 係統而言,電磁相互作用又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從(cong) 而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介導能量的跨尺度輸運。目前主流的跨尺度能量傳(chuan) 輸機製是湍流串級模型,其認為(wei) 能量是通過一係列相近的尺度逐漸從(cong) 宏觀尺度輸運到微觀尺度。為(wei) 了更好地理解各種空間和天體(ti) 係統中的能量過程,尋找湍流串級之外的跨尺度能量傳(chuan) 輸機製是當前空間物理和天體(ti) 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宗秋剛帶領的團隊通過分析觀測資料證實,跨尺度波動—粒子相互作用是一種可能的跨尺度能量輸運機製。
在這項研究中,宗秋剛團隊通過詳細分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磁層多尺度任務獲得的數據,發現空間中的離子可以同時和宏觀尺度的超低頻波、微觀尺度的電磁離子回旋波相互作用。通過這一相互作用,能量首先從(cong) 超低頻波傳(chuan) 遞到離子,然後從(cong) 離子傳(chuan) 遞到電磁離子回旋波,最後通過電磁離子回旋波—離子回旋共振耗散。
與(yu) 傳(chuan) 統湍流串級模型不同,在這一跨尺度波動—粒子相互作用中,能量可以直接從(cong) 宏觀尺度傳(chuan) 遞到微觀尺度,無需經過中間尺度的介導。對觀測數據的定量分析表明,跨尺度波動—粒子相互作用的時間尺度約為(wei) 1分鍾,遠小於(yu) 各種空間和天體(ti) 能量過程的時間尺度,證明其是一種有效的跨尺度輸運能量的機製。
除了介導能量的跨尺度輸運,該項研究還發現跨尺度波動—粒子相互作用可導致不同尺度的動態過程相互耦合,以及空間等離子體(ti) 加熱和加速。這些發現為(wei) 進一步理解極光、地磁脈動以及空間高能粒子的產(chan) 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