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消費者關注中長期保障收益 增額終身壽險成銀行代銷熱門產品

發布時間:2022-09-27 11:32:00來源: 證券日報

  記者 彭 妍

  在銀行存款利率調降、基金收益欠佳、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dui) 付的情況下,部分可為(wei) 客戶鎖定長期穩定收益的理財型保險產(chan) 品備受青睞。

  多位銀行理財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利率下行的大趨勢下,不少投資者把目光投向長期、穩定又具有靈活性功能的保險產(chan) 品,如增額終身壽險。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過去銀保渠道銷售的保險產(chan) 品基本上都是短期理財型產(chan) 品,近年來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之下保險業(ye) 回歸保障,銀保產(chan) 品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cong) 短期理財型產(chan) 品逐漸向中長期理財型產(chan) 品、保障型產(chan) 品發展。同時,隨著銀行理財打破剛兌(dui) ,增額終身壽險產(chan) 品兼具財富保值、退休養(yang) 老、財富傳(chuan) 承等多重功能,收益率也具有相對優(you) 勢。

  銀行主推增額終身壽險

  終身壽險是指保險期限為(wei) 終身,以被保險人死亡或者全殘為(wei) 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壽保險。增額終身壽險是終身壽險的一種,其主要優(you) 勢在於(yu) “增額”,即在保費恒定的情況下,保額會(hui) 隨著時間不斷增加,直至終身。同時,還可以通過增、減保額提升流動性。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銀行網點後了解到,多家銀行代銷的增額終身壽險受到投資者的追捧,銀行理財經理也更願意推薦。“由於(yu) 存款利息不高,現在很多客戶用一部分資金配置中長期的保險,銀行代銷保險熱度明顯升溫。”多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目前我們(men) 代銷的保險主要包括期繳的終身壽險和年金險,而期繳的終身壽險產(chan) 品買(mai) 的人比較多。”某股份製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增額終身壽險有確定收益,並且寫(xie) 在合同裏,按照年化3.5%的複利增值,持有10年單利可達4%以上。

  上述理財經理還透露,以往萬(wan) 能險、分紅險等躉繳保險產(chan) 品憑借“期限短、返本快、收益高”的優(you) 勢,在銀行十分走俏。但近年來受外部環境、監管環境、市場需求等各方麵的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方式和財富管理理念有所改變。投資者越來越看重長期、穩定又具有靈活性功能的保險產(chan) 品。為(wei) 此,險企相繼推出兼具財富規劃與(yu) 家庭保障的產(chan) 品,增額終身壽險受到熱捧。

  在某商業(ye) 銀行App中,記者查看保險欄目,在“壽險”產(chan) 品中,共有幾十款壽險產(chan) 品。其中,大多數為(wei) 終身壽險,而從(cong) 產(chan) 品詳情來看,這些終身壽險大多是增額終身壽險。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過去銀保渠道主要銷售的產(chan) 品多是中短期儲(chu) 蓄或理財型保險,且很多是躉交業(ye) 務,業(ye) 務價(jia) 值較低,不僅(jin) 麵臨(lin) 著較大的市場利率風險,還麵臨(lin) 著較高的退保風險,此外,銀保業(ye) 務一般都有較高的傭(yong) 金。當前,銀保渠道的保險產(chan) 品已經逐步轉向追求價(jia) 值高的業(ye) 務,且多以中長期期交產(chan) 品為(wei) 主。

  多家銀行理財經理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增額終身壽險時,最應該關(guan) 注的是它的實際收益率。消費者可以通過比較,在同樣繳費金額、同樣繳費年限的前提下,選擇年末現金價(jia) 值更高的產(chan) 品。

  銀保渠道合作仍有問題待解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早前的銀保業(ye) 務主要以銷售短期儲(chu) 蓄型產(chan) 品為(wei) 主,保障性偏弱,與(yu) 銀行理財產(chan) 品性質更接近。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引導銀保渠道銷售的保險產(chan) 品從(cong) 短期儲(chu) 蓄型產(chan) 品向中長期儲(chu) 蓄型及保障型產(chan) 品發展,疊加保險公司代理人轉型導致的代理人數量下滑,自身發力銀行渠道的意願增強。與(yu) 此同時,銀行理財產(chan) 品的淨值化轉型也強化了保險理財產(chan) 品的部分優(you) 勢,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之下,銀保業(ye) 務重新進入發展快車道。

  盡管近年來銀保業(ye) 務持續改革,銀保渠道的產(chan) 品及其價(jia) 值與(yu) 此前已經有明顯不同,但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銀保渠道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警惕。

  對大多數保險公司而言,銀保渠道並非自有渠道。保險公司對銀保渠道的可控性相對較弱,該渠道基本由銀行決(jue) 定,這也導致了保險公司和銀行渠道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及不同的利益分割模式。

  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在服務方麵,銀行銷售人員專(zhuan) 業(ye) 性不強。以增額終身壽險為(wei) 例,隨著增額終身壽險銷售規模的快速擴張,出現了噱頭營銷、銷售誤導、利用加保規則變相突破定價(jia) 等問題,引起了行業(ye) 對其快速發展的風險擔憂。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yu) 百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產(chan) 品銷售需要滿足投資者適當性製度,基於(yu) 銷售保險產(chan) 品經驗的缺乏,部分銀行理財經理沒有能力去講解複雜的保險條款,容易出現產(chan) 品和需求的錯位,從(cong) 而引發消費者被誤導的風險,也可能會(hui) 對保險公司的運營管理產(chan) 生一定困擾。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ye) 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認為(wei) ,要解決(jue) 相關(guan) 風險,一方麵需要從(cong) 源頭入手,對險企及其渠道合作夥(huo) 伴的不當營銷行為(wei) 作出規範,另一方麵則需要加大金融消費者的宣傳(chuan) 教育力度,在主流渠道鋪設相關(guan) 的科普知識。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