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增長12.9%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向更高能級
中新網上海9月27日電 (李秋瑩)金融市場持續活躍、金融機構加速聚集、金融生態更加優(you) 化……9月27日發布的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報告(第十六期)顯示,最新一期上海金融景氣指數為(wei) 5560.27點,同比增長12.9%,增速較上一期(5.6%)大幅提升。金融業(ye) 為(wei) 上海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風險保障,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日益凸顯,在全球市場發出了響亮的“上海聲音”。
上海金融景氣指數由中國經濟信息社和上海金融業(ye) 聯合會(hui) 聯合編製,至今已連續發布十六期。指數從(cong) 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人才、金融國際化、金融創新、金融生態環境六個(ge) 維度出發,全麵準確衡量上海金融業(ye) 發展狀況。
指數結果顯示,上海金融景氣指數自2006年以來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2.1%,高於(yu) 上海市GDP複合增速(9.8%)2.3個(ge) 百分點,保持穩健上升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上海金融業(ye) 增加值達到7973.25億(yi) 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18.5%,占全國金融業(ye) 增加值的8.7%,居各城市之首,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同時,金融市場交易額、融資額等核心指標已追平甚至趕超紐約、倫(lun) 敦等老牌金融中心,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地位獲得國際認可。
全市外資金融機構占比30%、全國近半數的外資法人銀行、保險機構、基金管理公司落“滬”、全球排名前十的資管機構均已在此開展業(ye) 務……數據顯示,上海聚集的持牌金融機構達1707家,金融機構總數逾萬(wan) 家,已成為(wei) 中外金融機構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也取得了可喜成績,資產(chan) 管理規模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國內(nei) 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控股券商、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相繼開業(ye) ,上海成為(wei) 國內(nei) 外高能級金融機構不約而同的選擇。
金融創新的活力在申城競相迸發。2021年,上海加快金融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推進金融科技關(guan) 鍵技術研發,提升金融科技應用水平,“科創助力貸”、科技保險項目等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相繼問世,領軍(jun) 型金融科技公司紛至遝來,數字人民幣試點穩步實施,為(wei) 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貢獻了一大批“上海經驗”。
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金融的鼎力支持。據統計,上海證券行業(ye) 全年參與(yu) 各項綠色債(zhai) 券發行規模逾606億(yi) 元、股權融資等投融資金額逾132億(yi) 元、承銷海外綠色債(zhai) 券金額逾113億(yi) 美元、支持綠色企業(ye) 上市合計規模約47億(yi) 元,全國首單掛鉤碳排放配額的收益憑證、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保證保險業(ye) 務在滬落地。根據規劃,到2025年,上海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jia) 、創新中心。
指數報告顯示,2021年金融生態環境子指數增長24.6%,在指標體(ti) 係中一馬當先。同時在調查問卷中,大部分金融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2021年,上海金融業(ye) 整體(ti) 景氣度發展狀況較前一年有所改善,其中金融生態環境、金融人才等景氣度有較大改善。主觀和客觀指標都反映出金融業(ye) 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軟實力”的充分肯定。
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業(ye) 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也是反映金融中心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因素。報告指出,上海通過新網絡、新設施、新平台、新終端建設,宏觀商業(ye) 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及金融法治環境持續優(you) 化。2021年10月通過的《上海市優(you) 化營商環境條例(修正案)》,為(wei) 優(you) 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在調查問卷中,受訪者對上海金融法製環境給出了3.89的高分,尤其是“依法行政、辦事”得分最高。
上海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愈發堅定。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市人民幣跨境收支總額達到17.98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總量近五成,浦東(dong) 高水平改革開放、自貿區金融創新先行先試碩果累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力、帶動力和影響力與(yu) 日俱增。
優(you) 秀的營商環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有誌英才在黃浦江畔幹事創業(ye) 。截至2021年底,上海金融從(cong) 業(ye) 人員達50萬(wan) 人,高層次金融人才數量以及專(zhuan) 業(ye) 化程度不斷提升,持有CFA、FRM、CPA、CIIA的從(cong) 業(ye) 資格人員持續增加,“上海金才”入選者中30歲左右的青年新銳約占三分之一。城市為(wei) 金融人才帶來了難得的成長機遇,人才也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可靠基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