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已實施考古發掘項目994項
中新網重慶9月29日電 (記者 鍾旖)重慶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hui) 29日在當地召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鍾冰冰在談及三峽地區考古出土文物修複進展時介紹說,自1997年以來,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實施考古發掘項目994項,發掘麵積142.74萬(wan) 平方米,出土文物18.3萬(wan) 件。未來幾年,重慶將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為(wei) 即將建設完成的三峽庫區各個(ge) 博物館提供豐(feng) 富的展品,推出一係列高質量展覽。
三峽考古出土文物,是指重慶三峽庫區考古出土的各個(ge) 曆史時期的館藏文物,以1997年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啟動以來,通過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為(wei) 主。
鍾冰冰說,“十三五”以來,在基礎建設方麵,重慶陸續建成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等文物保護基礎設施,為(wei) 三峽出土文物修複與(yu) 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構建起了三峽文物科技保護體(ti) 係。其中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是首個(ge) 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chan) 業(ye) 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峽出土文物後續保護修複的主要場地,將輻射帶動三峽庫區乃至中國西南地區文物保護能力的全麵升級。
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麵,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立了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重慶區域中心,以加強對重慶地區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的統籌、研究以及指導工作,先後開展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11項,分別在重慶三峽庫區設立了9個(ge) 文物保存環境監測係統,通過對文物保存環境的改造升級,使得三峽出土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在文物修複方麵,“十三五”以來,累計搶救修複三峽出土文物13182件(套),年均修複文物2300餘(yu) 件(套)。
談及後期工作規劃,鍾冰冰透露,根據重慶市提出的“三峽出土文物三年修複行動計劃”,當地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1.2萬(wan) 件三峽出土文物的搶救性修複,排除三峽出土文物的險情,加強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研究,將科學研究貫穿於(yu) 文物保護修複的整個(ge) 過程中,加強文物病害研究,推出高質量展覽。
2022年1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持編製的《重慶三峽庫區2022年度出土文物保護修複》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複通過,項目涉及三峽出土文物2412件(套),來自重慶市三峽庫區9個(ge) 區縣,目前該項目正緊鑼密鼓地實施,計劃2023年年底完成。
鍾冰冰表示,在未來幾年,重慶還將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重慶區域中心建設,持續推進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三峽考古出土文物的保存環境監測和評估,大力提升和改善文物的保存環境,使這些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得以“延年益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