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十年來累計減免專利、商標收費1262.8億元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舉(ju) 行“知識產(chan) 權這十年”專(zhuan) 題新聞發布會(hui) 。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10月9日在北京舉(ju) 行“知識產(chan) 權這十年”專(zhuan) 題新聞發布會(hui) ,該局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透露,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加大減費降稅力度,切實降低創新創業(ye) 成本,十年來累計減免專(zhuan) 利、商標收費1262.8億(yi) 元(人民幣)。
王培章在回答媒體(ti) 關(guan) 於(yu) 知識產(chan) 權領域“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ou) 化服務)改革工作與(yu) 成效的提問時透露了上述信息。他說,十年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深入推進知識產(chan) 權領域“放管服”改革,不斷激發市場主體(ti) 創新活力,推動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不斷優(you) 化,主要開展了三方麵的工作:
一是深化簡政放權。在專(zhuan) 利、商標申請量逐年上升的情況下,通過建立優(you) 先審查、快速審查等多樣化審查機製,改進審查流程,強化質量管理,加強智能化支撐,在壓減審查周期中不斷取得突破。現已提前完成國務院“放管服”改革部署的審查周期壓減目標。發明專(zhuan) 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6.5個(ge) 月,商標注冊(ce) 平均審查周期壓減至4個(ge) 月,中國專(zhuan) 利、商標審查效率均躋身相同審查製度下的國際前列。通過網上核驗、告知承諾等方式,取消電子用戶注冊(ce) 、質押登記等環節的多項證明材料,十年來累計減少證明材料約2900萬(wan) 份。同時,通過加大減費降稅力度,切實降低創新創業(ye) 成本,十年來累計減免專(zhuan) 利、商標收費1262.8億(yi) 元。
二是創新公正監管。建立健全知識產(chan) 權領域以信用為(wei) 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依法依規開展對違法違規代理行為(wei) 的失信懲戒。優(you) 化專(zhuan) 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jia) 機製,全麵取消對專(zhuan) 利和商標申請階段的資助和獎勵。堅決(jue) 打擊非正常專(zhuan) 利申請和商標惡意注冊(ce) 行為(wei) ,有力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強化平台經濟知識產(chan) 權保護,開展電商平台專(zhuan) 利權評價(jia) 報告共享試點,累計共享核驗評價(jia) 報告約8萬(wan) 份,處置權利備案爭(zheng) 議和糾紛1400餘(yu) 件,推動平台更好履行主體(ti) 責任。
三是優(you) 化服務水平。實現專(zhuan) 利、商標注冊(ce) 申請“全程網辦”,專(zhuan) 利、商標電子申請率較2012年分別增長17.2和39.3個(ge) 百分點,達到99.1%和99.5%。知識產(chan) 權業(ye) 務受理窗口“一窗通辦”覆蓋所有省份,專(zhuan) 利代辦處數量十年來增長至34個(ge) ,地方商標受理窗口自2016年設立以來增至309個(ge) 。全國層麵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事項實現同源發布、清單管理,服務標準化、均等性水平顯著提升。各類公共服務機構圍繞專(zhuan) 利分析預警、商標品牌運用等,累計服務中小企業(ye) 120餘(yu) 萬(wan) 次,為(wei) 創新創業(ye) 活動提速賦能。更大範圍開展專(zhuan) 利、商標遠程審理和巡回審理,疫情期間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專(zhuan) 利複審無效、商標異議評審決(jue) 定文書(shu) 實現全增量公開,十年來累計公開專(zhuan) 利複審無效決(jue) 定17.6萬(wan) 件、商標文書(shu) 153萬(wan) 件。持續加強知識產(chan) 權數據資源供給,專(zhuan) 利、商標、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基礎數據開放種類增至44種,基本實現“應開放盡開放”。
王培章指出,各地知識產(chan) 權管理部門還因地製宜,在深化知識產(chan) 權領域“放管服”改革中大膽探索,積極推行知識產(chan) 權業(ye) 務辦理線上“一網通辦”、線下“最多跑一地”,健全完善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網點,創新知識產(chan) 權代理監管新模式等方麵積累很多有益經驗。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也積極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加快形成更多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不斷順應廣大創新創業(ye) 主體(ti) 的新要求、新期待,持續提升企業(ye) 和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