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探秘”長安街國慶花壇

發布時間:2022-10-11 11:0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醉蝶花、藍花鼠尾草、四季秋海棠……”北京林業(ye) 大學園林學院2020級學生張嘉捧著平板電腦,和同伴一起站在位於(yu) 北京市東(dong) 單路口的“共享發展”花壇前,記錄下各類植物的種類。“每到國慶前夕,我們(men) 園林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都會(hui) 來到東(dong) 單、西單的街角進行花壇調研。每年國慶花壇都能帶給我們(men) 不一樣的觀賞體(ti) 驗。”張嘉說。

  國慶前後,從(cong) 天安門廣場沿著長安街向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延伸,總能看到市民遊客被數座造型精美的立體(ti) 花壇吸引,拍照打卡。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14組精心設計的立體(ti) 花壇亮相長安街,從(cong) 9月25日展出至10月底,展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描繪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

  國慶花卉景觀如何打造?從(cong) 搭建到養(yang) 護有哪些特別之處?在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直播間,記者專(zhuan) 訪北京城建園林花木公司國慶花壇布置團隊人員,了解國慶花卉景觀“美麗(li) 背後的故事”。

  “這是燃燈塔,旁邊是大興(xing) 國際機場、天津之眼和雪如意……”市民王女士正給剛上一年級的女兒(er) 講解位於(yu) 東(dong) 單東(dong) 南角的“協調發展”花壇中每一部分的具體(ti) 含義(yi) 。

  “協調發展”立體(ti) 花壇高10.5米,占地麵積約700平方米,是今年國慶長安街14座花壇中最高、占地麵積最大的花壇,於(yu) 9月15日至25日期間搭建完畢。

  花壇是如何從(cong) 圖紙變為(wei) 現實的?如何在短短10天裏完成14座花壇的組裝?國慶花壇布置團隊技術組成員、北京城建園林花木公司市場營銷部部長陳遊告訴記者,把平麵效果圖變成真實的三維立體(ti) 花壇,需要經過一個(ge) 係統過程。

  首先,花卉生長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在花壇方案確定之前,技術團隊會(hui) 根據過往經驗,選擇合適的時間,生產(chan) 國慶主題相關(guan) 花卉。具備怎樣特質的花卉才能入選國慶花壇?在北京城建園林花木公司順義(yi) 基地,品種資源所所長王中軒向記者介紹,以自主研發的花園小菊為(wei) 例,進入國慶花壇的花卉品種,首先要有從(cong) 9月下旬持續到10月中旬的花期;其次需要具備觀賞性,花朵要緊密緊致,能自然成球,無需進行額外修剪;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較好的生產(chan) 性能和適應性,滿足“國慶檔”使用需求,耐得住當季氣候,抗病性好,成品率高。

  花壇方案確定後,技術團隊會(hui) 根據各個(ge) 花壇的主題及圖案進行花卉的配置。例如,“協調發展”花壇表現的是京津冀協調發展,團隊有針對性地選擇了華北地區的鄉(xiang) 土植物,如華北香薷、大葉鐵線蓮、全葉馬蘭(lan) 等。為(wei) 了模擬白洋澱蘆葦蕩景觀,團隊選擇矮蒲葦、觀賞草等植物進行還原。“創新發展”花壇則選取眾(zhong) 多國內(nei) 自主選育新品種,如花木小菊“絢秋”係列、狼尾草“麗(li) 秋、一串紅“彩鈴”係列,貼合創新發展主題。

  之後,技術團隊會(hui) 根據效果圖進行3D建模,推敲各立體(ti) 元素的造型、位置關(guan) 係及觀賞效果,並3D打印出按比例縮小的模型。同時還需進行預拚裝、拆解、鋪設管道、填充基質、種植植物、入場拚裝等流程,拚裝後還要進行細節調整。

  “難點在於(yu) 對造型的把握。”陳遊告訴記者,因為(wei) 花壇體(ti) 量大,雖然電腦建模能模擬場地環境,但與(yu) 實際情況仍存在偏差,需要反複推敲。“立體(ti) 花壇是藝術與(yu) 技術的結合,如何生動地呈現出花壇內(nei) 的豐(feng) 富造型,也是難點。”

  “白天觀花,晚上觀燈”。技術團隊還在花壇中融入了燈光元素,如“共享發展”花壇的燈光采用編程控製,開啟後形成光瀑,在夜晚流光溢彩。同時,燈帶采用LED冷光源,不會(hui) 影響植物的生長。有的燈帶起到勾勒輪廓的作用,有的則是為(wei) 了烘托氣氛,在搭建過程中,技術人員將它們(men) 與(yu) 景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實現在白天的“隱藏”效果。

  “花壇多久澆一次水?”在東(dong) 單路口,一位市民詢問正在看護花壇的北京城建園林花木公司副總工程師陳菊。

  “10月中旬之前基本每天都要澆。”陳菊說,“在晴朗天氣,立體(ti) 部分一天要澆兩(liang) 次,氣溫較高時,早上澆水時間要長一些,一般控製在5-10分鍾。”灌溉是花壇養(yang) 護的重要步驟。陳菊舉(ju) 例,花壇的灌溉係統就像家裏的水電工程,早在結構加工、種植植物之前就進行了預鋪設。立體(ti) 造型中采用滴灌,花壇頂部則布置微噴,增加表麵空氣濕度的同時,為(wei) 基質補水。

  陳菊介紹,每個(ge) 花壇都有1-2名專(zhuan) 職養(yang) 護人員在現場負責具體(ti) 操作,養(yang) 護人員均經過係統培訓。他們(men) 每天早上要繞花壇一圈,仔細查看植物狀況:是否缺水、是否存在折斷的枝條、是否需要追肥、有無病蟲害和病斑出現、花壇結構是否安全……巡視之後,養(yang) 護人員才能按照操作要求進行灌溉和養(yang) 護。

  陳遊2009年剛到公司工作時,趕上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慶祝活動,並參與(yu) 每年國慶長安街花壇籌備工作至今。“我們(men) 也在不斷探索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例如開發新的花卉品種、改良填充基質、節約泥炭用量,用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餘(yu) 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2022年10月11日第04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