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電競的“電競專業” 都在學些什麽
高考那年,我遇到了一份招生簡章,上麵的報考要求寫(xie) 著:“喜愛遊戲,喜愛電子競技”。在此之前,我一直更想學動畫,“拯救中國二次元”。但是,對一個(ge) 從(cong) 小打著DOTA長大的“電競少年”而言,簡章上這個(ge) 新設不久的專(zhuan) 業(ye) 很難不吸引我的注意。最終,半是心之所向,半是誤打誤撞,我報考了“藝術與(yu) 科技(數字娛樂(le) 方向)”的專(zhuan) 業(ye) ,等到開學才知道,這個(ge) 在校內(nei) 通稱“數娛”的專(zhuan) 業(ye) ,在網上被稱作“電競專(zhuan) 業(ye) ”。
剛上大一,常有高中同學跑來問我:課綱要不要求你們(men) 每天必須打遊戲?高段位有沒有學分獎勵?專(zhuan) 業(ye) 課教不教怎麽(me) 補刀、怎麽(me) 出裝備?什麽(me) 時候才能在聯賽上看見你?有些人是真搞不清楚狀況,也有人隻是拿我打趣。麵對這些令人噴飯的誤會(hui) ,起初我還會(hui) 認真解釋,後來則基本以擺爛為(wei) 主——嗨呀,既然外麵都管我們(men) 叫“電競專(zhuan) 業(ye) ”了,我又有什麽(me) 理由不迎合他們(men) 的想象與(yu) 期待呢?
其實,所有數娛專(zhuan) 業(ye) 的同學都很清楚:我們(men) 不是來大學裏“打電競”的。並且,電競選手一靠天賦、二靠訓練,不是在大學裏培養(yang) 出來的。絕大多數不具備特殊天賦的電競愛好者,如果也想吃這口飯,必定是衝(chong) 著產(chan) 業(ye) 去,而不是衝(chong) 著賽場去。專(zhuan) 業(ye) 課程裏,攔在我們(men) 麵前的第一道坎,就是讓不少學霸也不禁要“鬼哭狼嚎”的線性代數。
說起人才培養(yang) 規劃,很難說數娛專(zhuan) 業(ye) 有多明確的培養(yang) 方案。和更成熟的專(zhuan) 業(ye) 相比,數娛給我們(men) 提供的前景,至多隻是一個(ge) 模糊的輪廓,具體(ti) 形狀還得靠我們(men) 自己一邊摸索、一邊補完。本科四年,我的職業(ye) 規劃變了得有八回,修課的重點方向自然也在隨著想法的變化來回搖擺。幸運的是,對於(yu) 數娛這個(ge) 年輕的專(zhuan) 業(ye) ,學校雖然也拿不準方向,但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的選擇與(yu) 資源。以專(zhuan) 業(ye) 選修課為(wei) 例,我們(men) 既可以選擇碼農(nong) 路線的AI編程、圖形特效,也可以學習(xi) 項目管理、遊戲設計,往遊戲策劃方向發展。當然,更加“電競向”的選擇也不少——體(ti) 育評論解說、賽事導播、賽事管理,隻要想學,這些都能學到。
作為(wei) 最早“吃螃蟹”的一批學生,我們(men) 在畢業(ye) 之前,也有過不少迷茫或者說困惑。有人帶著一腔“電競夢”進來,結果發現隻是少年時代的心血來潮,也有人一開始目標明確,卻越學越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學些什麽(me) 。而“數娛”給我帶來的最大困惑是:我的教育背景是否真的是電競與(yu) 遊戲行業(ye) 所需要的?實習(xi) 中,我發現這個(ge) 行業(ye) 流行“英雄不問出處”的觀念。代碼過硬、點子多、對數值敏感、能拚能卷、會(hui) “整活”……相比於(yu) “雙一流高校畢業(ye) 生”“電競專(zhuan) 業(ye) 人才”這些標簽,這些個(ge) 性化的能力,才更是行業(ye) 裏的立身之本。我們(men) 專(zhuan) 業(ye) 前幾屆的畢業(ye) 生,可以由一家遊戲公司“包分配”。但喜歡電競和遊戲的人,更願意憑著自己的本事往高處走,對此失去興(xing) 趣的人,也可能就去考研考編了。
行業(ye) 裏,很多讓我心服口服的業(ye) 內(nei) 前輩,大學專(zhuan) 業(ye) 都是五花八門,有“科班背景”的人很少,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從(cong) 業(ye) 優(you) 勢。因此,我不得不自問:大學四年,到底學了多少有用的東(dong) 西?有些時候,我們(men) 不喜歡“電競專(zhuan) 業(ye) ”這個(ge) 稱呼,但不可否認:如果不是電競被推上了風口,可能根本不會(hui) 有“數娛”這個(ge) 新專(zhuan) 業(ye) 。不論是我所就讀的專(zhuan) 業(ye) ,還是其他高校的類似專(zhuan) 業(ye) ,都是電競產(chan) 業(ye) 快速擴張“催化”出來的。學校和老師覺得再不“上車”就晚了,但“上車”之後怎麽(me) 辦,大家都沒有很成熟的想法,我們(men) 這些學生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進入一個(ge) 幾乎全新的專(zhuan) 業(ye) ,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後悔作出這個(ge) 選擇,也很珍惜、感謝這段大學生活。回首過去,我可能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定位模糊繞了一些路,但最終還是找到工作,進了自己感興(xing) 趣的行業(ye) ,也在路上看到了各種不一樣的風景。如果讓我提出期待,我希望我們(men) 曾經的迷茫與(yu) 困惑,能讓這個(ge) 專(zhuan) 業(ye) 找到更清晰的定位,讓之後的學弟學妹發展得更好——就像是在遊戲裏給後來的玩家“開地圖”一樣。
散夜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2022年10月12日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