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司法服務職能 以法之名守護生物多樣性
以法之名守護生物多樣性【雲(yun) 南思茅法院探索訴源治理與(yu) 環境保護新模式】
□ 本報記者 石飛
雲(yun) 南一群野生亞(ya) 洲象去年“北上南歸”的全景紀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家住雲(yun) 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炮掌山村委會(hui) 南邦河村的村民庹文兵內(nei) 心卻五味雜陳,因為(wei) 他家的玉米地已經連續幾年被野生亞(ya) 洲象群“光顧”了。
普洱市是北回歸線上生態保存最完整、生物種類最豐(feng) 富的一片綠洲,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成為(wei) 野生亞(ya) 洲象群的生活樂(le) 園。目前,全國現存的300餘(yu) 頭亞(ya) 洲象,約189頭常年棲息在普洱市思茅區境內(nei) ,其中119頭常年在轄區內(nei) 活動,涉及6個(ge) 鄉(xiang) 鎮128個(ge) 村民小組,與(yu) 2.3萬(wan) 餘(yu) 名村民成為(wei) “鄰居”。
可這些“鄰居”帶來的“破壞”作用並不小,時常發生損毀農(nong) 戶經濟作物、房屋的現象,給當地群眾(zhong) 帶來困擾。為(wei) 切實維護村民權益、推動野生亞(ya) 洲象保護,2022年3月9日,普洱市思茅區人民法院依托思茅港法庭在六順鎮南邦河村委會(hui) 猛主寨的“亞(ya) 洲象繁育中心”駐地,掛牌成立全國首家“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搭建起一站式調解工作平台,將亞(ya) 洲象保護司法服務工作關(guan) 口前移,把糾紛盡量化解在前端。
這是思茅區法院探索司法訴源治理與(yu) 環境資源保護和諧共生新模式的一個(ge) 生動縮影。近年來,該法院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促進人象和諧、護航瀾滄江生態環境、保護當地古茶樹資源,以司法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之美,擦亮生態司法服務品牌。
“守護好、利用好思茅優(you) 良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生物資源,是思茅區法院以司法之力造福人類,助力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職責所在。”思茅區法院院長米思哲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護象惠民同步推進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
記者了解到,“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依托思茅港法庭,聚合檢察院、司法局、林草局、六順鎮黨(dang) 委政府等有關(guan) 單位、保險行業(ye) 協會(hui) 以及保險公司、社會(hui) 調解力量,形成多元解紛合力,致力於(yu) 構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機製,做好野生動物肇事補償(chang) 與(yu) 多元解紛的銜接,確保個(ge) 人合法權益與(yu) 環境公共利益均得到有效保護。
掛牌前期,思茅區法院對轄區內(nei) 環境資源保護、人象矛盾糾紛、象損賠償(chang) 等問題開展實地調研,梳理出補償(chang) 款理賠不到位、損失舉(ju) 證難、定損人員不夠3類村民最關(guan) 心、最需要解決(jue) 的訴求。經多方反複協調,召開調解工作會(hui) ,於(yu) 今年4月梳理出86件已定損尚待理賠的案件,理賠金額達34萬(wan) 餘(yu) 元。
截至目前,思茅區法院通過和保險公司對接,已為(wei) 414戶農(nong) 戶兌(dui) 現100餘(yu) 萬(wan) 元理賠款。
“因2021年野生象群而受損的自家5畝(mu) 玉米地的理賠款已經全部到賬了,3600元的理賠款不僅(jin) 及時填補了我們(men) 的農(nong) 作物損失,還讓我們(men) 對未來更有信心了。”庹文兵說,自記事起,村民就與(yu) 亞(ya) 洲象群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人們(men) 對象群敬而遠之,多年來,象群與(yu) 人類建立起了信任,但象群向外活動、遷徙不免損毀農(nong) 戶的經濟作物,給村民造成一係列損失。
與(yu) 庹文兵同村的村民劉繼東(dong) 與(yu) 野生亞(ya) 洲象群做了46年“鄰居”,他對此深有同感,“村民們(men) 都知道尊重和保護野生象群,但真造成損失後,還是會(hui) 有矛盾糾紛,怎麽(me) 依法解決(jue) 並不清楚”。
如今,“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的開設不僅(jin)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村民在糾紛化解方麵的困難,還把更多的法律知識帶給了村民。思茅區法院思茅港法庭庭長劉曉玲告訴記者,人象和諧法律服務的順利開展,進一步促進了人象糾紛化解,解決(jue) 了老百姓提出的舉(ju) 證難和定損人員合同規範等問題,還第一時間把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知識帶進村寨,更好地實現人與(yu) 動物和諧相處。
“以法之名,守護‘象’往的家園,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以司法力量保護普洱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把更多的法律知識帶到群眾(zhong) 中去。”思茅區法院副院長牟偉(wei) 說,全國首家“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的掛牌,是人民法院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的生動實踐,也是深化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jue) 機製建設的有益探索。
延伸司法服務職能
生態經濟共贏共生
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有“兩(liang) 寶”:茶和鳥。
該村老安寨有思茅區唯一的古茶園,村民與(yu) 山為(wei) 伴,與(yu) 茶相生。古樹茶保護,不僅(jin) 營造了青山綠水的美好生態家園,還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距此不遠的布朗族村寨芒壩,因棲息著700多隻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紫胸大鸚鵡,得名“鸚鵡村”。此外,還有鳳頭蜂鷹、絲(si) 冠鳥等200多種鳥類和野牛、馬鹿等20多種野生動物生活於(yu) 此。
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近年來當地“觀鳥經濟”和鄉(xiang) 村旅遊逐漸火熱。與(yu) 此同時,當地涉山林水土等矛盾糾紛也逐漸增加。
為(wei) 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思茅區法院在開展人象和諧法律服務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司法服務職能,圍繞轄區內(nei) 老安寨古茶樹和芒壩“鸚鵡村”生態保護需求,積極與(yu) 思茅港鎮黨(dang) 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林業(ye) 站、茨竹林村委會(hui) 協調聯動,於(yu) 2022年7月7日共同簽訂了《思茅港鎮老安寨古茶樹與(yu) 芒壩“鸚鵡村”司法服務協議》,將訴源治理、環境資源審判和司法服務工作等融入基層治理體(ti) 係。
據牟偉(wei) 介紹,根據協議,簽約各方將利用各自優(you) 勢,大力開展巡回審判、訴調對接、法律宣講等司法服務工作,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平台共建,共同促進該片區的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旅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形成法治社會(hui) 治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推“無訟”鄉(xiang) 村構建、優(you) 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良好局麵。
“我們(men) 想把寨子裏的古樹茶品牌打出去,讓更多人來品嚐古樹茶,也想以鸚鵡村的美麗(li) 生態環境吸引更多遊客來遊玩,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在買(mai) 賣茶葉、開發茶葉合作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中,沒有法律的指導和保護,我們(men) 會(hui) 吃虧(kui) 的,很感謝法院為(wei) 我們(men) 考慮這麽(me) 多。”思茅港鎮茨竹林村委會(hui) 副主任熊開榮由衷為(wei) 法院的做法點讚。
完善聯動保護機製
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據米思哲介紹,目前,思茅區法院以人象和諧法律服務為(wei) 切入點,進一步加強統籌推進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工作,加強專(zhuan) 門化製度建設,組建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的環境資源審判,全麵提升環境資源審判專(zhuan) 業(ye) 化水平,進一步整合司法資源,以司法力量助推人象和諧,打開環境保護治理新局麵,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據了解,2019年以來,思茅區法院以堅持環境資源審判專(zhuan) 門化為(wei) 抓手,牢固樹立環境司法理念,不斷提升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水平,共審結涉環境資源案件309件。
通過總結提升思茅區法院在探索訴源治理與(yu) 環資審判結合、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方麵的工作經驗,普洱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新路徑,將司法觸角深入到基層社會(hui) 治理中,以基層法院人民法庭為(wei) 支撐,以“一縣一特色”“一庭一特色”為(wei) 路徑,結合轄區各地生物多樣性特色,通過協調聯動保護機製,組建多元共治工作站和法律服務點。
目前,普洱市已經成立了鎮沅縣“野生古茶樹群落保護法律服務點”、景穀縣“寬葉木蘭(lan) 化石保護法律服務點”、景東(dong) 縣“西黑冠長臂猿保護法律服務點”等,這些法律服務點通過巡回審判、法治宣傳(chuan) 、聯合執法等多種形式,推動生態司法理念在村村寨寨落地生根。
“我們(men) 要把司法的觸角融入基層社會(hui) 治理當中,形成源頭預防、非訴在前、多元化解、繁簡分流的分層遞進式解紛路徑,構建生態保護領域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在普洱形成具有輻射力的司法保護品牌。”普洱市中院院長李紅雲(yun) 說,通過深化一站式建設,普洱法院目前已建立起與(yu) 地方黨(dang) 委、政府常態化溝通聯動機製,與(yu) 生態環保部門等建立起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hui) 議製度,就執法司法中的難點、銜接機製建設及環境資源保護協作機製構建等問題進行充分研討,提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與(yu) 治理的協同實效。
(法治日報2022年10月12日第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