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 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授課

發布時間:2022-10-13 11:11:00來源: 揚子晚報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

  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nei) 授課

  楊甜子

  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麵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nei) 進行授課。這一次,科研人員所做的實驗,很多都能在地球上進行,在太空中,這些實驗又有什麽(me) 新變化?揚子晚報記者特邀多位專(zhuan) 家,解析天宮課堂背後的科學原理。

  水管越粗液體(ti) 反而上升越慢,這是“毛細現象”

  航天員陳冬、劉洋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ti) 顯著的“毛細現象”。在太空中,三根粗細不同的塑料管,同時放入裝滿水的培養(yang) 皿,管內(nei) 加了黃顏料的液體(ti) 不斷上升,直到管頂。和我們(men) 預想的並不一樣,相對較粗的塑料管中,液體(ti) 上升的速度並不算快。反倒是最細的一根塑料管,液體(ti) 上升速度最快。

  “這個(ge) 實驗叫做毛細效應實驗,它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ti) 顯著的毛細現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晉斌科普道,毛細現象是指液體(ti) 在細管狀物體(ti) 內(nei) 側(ce) ,由於(yu) 內(nei) 聚力與(yu) 附著力的差異,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現象。管的內(nei) 徑越細,毛細現象越明顯。

  專(zhuan) 家介紹,毛細現象在生活中其實隨處可見。相比起同學們(men) 在地麵做的實驗,太空的毛細效應實驗沒有了重力的束縛,毛細效應的表麵張力作用會(hui) 更加明顯,這也是太空中液體(ti) 能夠升至管頂的原因,“在地麵上,當液體(ti) 受到向上張力跟液柱所受重力相等時,液體(ti) 就會(hui) 停止上升,達到平衡。”李晉斌說。

  違反直覺的“旋轉”,曾把人嚇得不輕

  在太空中,旋轉的T字形扳手在沒有外力幹擾的情況下,會(hui) 自己掉頭翻轉。這個(ge) “會(hui) 掉頭的扳手”讓觀眾(zhong) 倍感神奇。

  “在失重且沒有外力幹涉的環境下,空間站裏的物品會(hui) 飄在半空中,沿著最初旋轉的主軸一直保持翻轉。”李晉斌告訴記者,這種看上去“約定俗成”的規律,在1985年被蘇聯航天員賈尼別科夫發現了“例外”。他在空間站維修過程中,偶然發現自己擰下的螺母,並沒有按照他預想中的那樣進行旋轉,而是在旋轉的過程中忽然倒轉了180度,然後繼續翻轉,並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nei) 繼續旋轉180度,周而複始。這個(ge) 現象就以他的名字被稱為(wei) 賈尼別科夫現象。旋轉的T字形扳手會(hui) 自己掉頭翻轉就是一種賈尼別科夫現象。

  就是這麽(me) 一個(ge) 違反直覺的現象,曾經把人類嚇得不輕。當我們(men) 從(cong) 太空遙望地球,地球是懸浮在失重的太空中的,並且也繞著自轉軸不停地在旋轉。那麽(me) 地球會(hui) 不會(hui) 像天宮課堂的扳手一樣發生180度的旋轉呢?事實上,地磁南北極的確不是固定不動的,在過去的45億(yi) 年裏地磁的南北極出現過多次翻轉。科學家研究表明,以地球目前在太空旋轉的方式,並不會(hui) 出現賈尼別科夫現象。所以地磁場翻轉另有原因。

  研究擬南芥的太空生長,可以幫助科研人員“舉(ju) 一反三”

  在這堂課中,航天員還曬出了自己在太空中種下的水稻和擬南芥,並與(yu) 地球上的同學們(men) 進行了“天地共播一粒種”對比。空間站裏的水稻和擬南芥究竟肩負著什麽(me) 樣的科研使命?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孫博教授告訴記者,擬南芥在植物世界裏的“地位”,類似於(yu) 動物實驗中的“小白鼠”,因為(wei) 生長周期短、基因組小的特點,成為(wei) 了植物世界裏“模式植物”的代表之一。“擬南芥是地球上最早被完全測序的植物,全世界的科學家對於(yu) 擬南芥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一些。因此,通過擬南芥的培育,可以了解其他植物生長發育的特點。”

  孫博教授告訴記者,相對於(yu) “模式植物”擬南芥,水稻、小麥等地球上常見的糧食作物基因組會(hui) 複雜一些,了解了擬南芥在空間站生長的各項指標,可以對水稻、小麥等作物在太空中的培育有借鑒作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揚子晚報2022年10月13日第A01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