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皮具製作技藝傳承人:“刀”耕不綴 巧手賦能皮雕新生
【解說】非遺技藝,匠心獨育。近日,記者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見到李金雲(yun) 時,她正在完成一幅以文保單位“大同九龍壁”為(wei) 原型的皮雕作品。
【解說】老手藝做出好皮具,李金雲(yun) 作為(wei) 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35歲的她已經接觸皮具行業(ye) 二十餘(yu) 年,時至今日,她仍然沿襲著大同皮具古老原始的製作方式。
【同期】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李金雲(yun)
從(cong) 13歲經常接觸的皮具行業(ye) ,祖上麵爺爺一直是幹這個(ge) 行業(ye) 的,從(cong) 小就是耳濡目染,開始接觸這些東(dong) 西,然後真真正正從(cong) 18歲以後開始接觸的。
【解說】李金雲(yun) 初入行業(ye) 時,皮雕的自身價(jia) 值還未被大眾(zhong) 接受,李金雲(yun) 的皮雕之路也走得頗為(wei) 困難,但是她從(cong) 未想過放棄,用心守護著老輩人留下的古老技藝。正是李金雲(yun) 堅持與(yu) 熱愛的力量,才使技藝得以傳(chuan) 承。
【同期】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李金雲(yun)
當年的時候是我記憶特別深刻的一次展會(hui) ,當時就通過短短的幾天,把所有做好的成品的一些擺件,全部都賣光了,然後所有展示的都是一些半成品,反響特別深,從(cong) 那以後,我就更加堅定了我做皮具行業(ye) 的信心。
【解說】選皮料、畫圖、走刀線、雕刻、塑形等一係列工序後,一件精美的皮雕作品便完成了。在手指與(yu) 皮具的交纏摩挲中,製作者自身也有著不小的挑戰。
【同期】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李金雲(yun)
首先手必須要穩,你要手不穩的話,打出來一些邊線、花紋,這個(ge) 力度不同,打出來這些東(dong) 西就有偏差。
【解說】一刀刀,一錘錘,陪伴李金雲(yun) 度過了二十餘(yu) 年,嚴(yan) 苛的製作手法,對工具的選擇也有不小的要求。
【同期】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李金雲(yun)
我所做的這些東(dong) 西是結合現代的一些文化元素去設計做的一些圖案,有好多皮雕的工具,跟我現在所做的圖案結合不到一塊,然後我自己研發,比如說咱們(men) 做九龍壁需要用到有些特殊的工具,我就自己去打磨研發一些特殊的工具。工具太多了,因為(wei) 涉及到皮雕這一塊一是雕刻刀、二是尼龍錘、三是一些咱們(men) 特製的一些雕刻花紋、打邊工具。
【解說】在李金雲(yun) 的工作室內(nei) ,錢包、腰帶等皮雕作品隨處可見。一塊塊牛皮在李金雲(yun) 手中,變換了模樣,煥發出不一樣的神采。
【同期】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李金雲(yun)
我所做的這些包括咱們(men) 的創新,就是結合現代的一些文化元素,包括蘇繡、玉石、皮雕和皮塑。然後又結合了一些新的工藝,做在咱們(men) 皮子上麵,包括咱們(men) 上麵做的這些包來說,就是咱們(men) 皮結合的蘇繡,然後又結合的玉石或者銀飾之類的,把它做成一些更新的工藝去展示。
【解說】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非遺進校園”等一係列活動的推廣,大同皮具非遺技藝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熟知。李金雲(yun) 也對這項技藝有了更多想法。
【同期】大同皮具非遺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李金雲(yun)
下一步我的計劃就是將我的技藝更廣泛地傳(chuan) 承下去,帶動更多的徒弟,讓這門技藝走出國門,走出更遠的地方。
向上 山西大同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