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環境考古助溯源

發布時間:2022-10-13 15:02:00來源: 光明日報

  這幾天,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馬敏敏和她的學生們(men) 沉浸在實驗室裏,把一粒粒水稻種子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試圖搞清楚“它們(men) 來源於(yu) 哪裏,主要用來幹什麽(me) ”。這些水稻種子,是來自南佐遺址的碳化水稻種子。

  南佐遺址,位於(yu)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南佐行政村,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是黃河流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蘭(lan) 州大學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開展考古工作,馬敏敏團隊承擔其中的植物考古工作。

  在考古過程中,他們(men) 發現了幾十萬(wan) 粒出現在祭祀區的水稻種子,這是首次在西北地區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水稻種子。“關(guan) 於(yu) 這批種子的分析研究,也許將為(wei) 黃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古老曆史填補重要底色。”馬敏敏說。

  時間回到14年前。2008年,正在本科階段學習(xi) 地理學的馬敏敏對環境考古這個(ge) 有趣而神秘的專(zhuan) 業(ye) 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在她看來,環境考古作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的、典型的交叉學科專(zhuan) 業(ye) ,能夠利用多種科學技術“翻譯”同一片土地上數千年來的環境麵貌、社會(hui) 變化、人類生活。“我們(men) 把自然環境作為(wei) 人的生存背景,不同地區的資源種類、數量和利用方式的差異,可能會(hui) 導致社會(hui) 性質、社會(hui) 結構以及人類生產(chan) 方式的不同,以此來窺見社會(hui) 變遷。”

  在十餘(yu) 年的專(zhuan) 業(ye) 研究中,馬敏敏深刻感受到,技術更迭不斷推動著環境考古這一新興(xing) 領域快速發展。當年她幻想是否能有技術做到“一把土就分析出所有信息”,如今,“環境DNA技術”的發展正在實現她學生時期的願望。“每個(ge) 人一點一滴的積累,都會(hui) 為(wei) 曆史的還原和再現提供一條小線索,最後就能產(chan) 生一個(ge) 重大的理論躍遷。”

  馬敏敏說,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在即,作為(wei) 科研工作者,我們(men) 將加快科研攻關(guan) 的步伐,用豐(feng) 碩的成果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光明日報 記者宋喜群、王冰雅 通訊員孔子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