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銷售數據屢創新高 中國新能源汽車積極拓展歐洲市場

發布時間:2022-10-17 11:09:00來源: 人民日報

  創新能力躋身前列 銷售數據屢創新高

  中國新能源汽車積極拓展歐洲市場(國際視點)

  核心閱讀

  中歐企業(ye) 在新能源汽車及其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展開密切合作,有利於(yu) 促進交通領域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成為(wei) 推動全球交通碳中和進程中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伴隨著歐洲新能源汽車需求不斷增長,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紛紛走出國門。在動力電池、甲醇燃料、自動駕駛等領域,中歐企業(ye) 間的研發合作正快速推進。

  優(you) 良品質贏得歐洲消費者認可

  中國新能源車企蔚來日前在德國柏林舉(ju) 辦發布活動,開始在德國、荷蘭(lan) 、丹麥、瑞典4國市場提供服務。此前,比亞(ya) 迪在柏林與(yu) 德國汽車租賃公司西克斯特簽署一項長期合作協議,為(wei) 歐洲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車租賃服務,共同推動汽車租賃市場電動化轉型。根據汽車行業(ye) 谘詢機構Inovev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製造商在歐洲的新車注冊(ce) 量約為(wei) 7.5萬(wan) 輛,預計2023年前將達到15萬(wan) 輛。

  以德國市場為(wei) 例,歐洲最大的汽車協會(hui) ——全德汽車俱樂(le) 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ge) 月,約7000輛中國製造商的汽車注冊(ce) 了德國車牌,占德國整體(ti) 市場份額的0.5%。該機構表示,在本土品牌占據絕對優(you) 勢的德國市場,上汽集團的名爵銷量已經趕上或超越一些老牌車企。今年年初,德國聯邦機動車行駛管理局首次將中國製造商列入其官方統計數據。

  當前歐洲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認可,與(yu) 行業(ye) 綠色發展趨勢、各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目標密不可分。最新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目前已占歐洲新車銷售量的20%。中國車企在歐銷售的絕大多數產(chan) 品是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其中,上汽名爵躋身新能源汽車銷量前20強。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至挪威、比利時、英國、德國等市場,成為(wei) 拉動中國品牌汽車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取得這一成績並非僅(jin) 依靠價(jia) 格優(you) 勢,穩定的供應鏈、過硬的技術和優(you) 良的品質正日益贏得歐洲消費者的信賴。美國《紐約時報》舉(ju) 例說,德國巴伐利亞(ya) 州一家經銷商起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並無信心,但仔細研究實車後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在該經銷商掛出廣告牌前,這款中國混合動力車就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全德汽車俱樂(le) 部是歐洲最權威的汽車評測機構之一,中國車企投放歐洲市場的車型,都獲得了該機構“優(you) 秀”級別的評測分數。蔚來電動汽車通過歐盟Euro NCAP碰撞測試,獲得滿分五星認證。

  全產(chan) 業(ye) 鏈助力當地綠色轉型

  與(yu) 中國新能源汽車一起進入歐洲市場的,還有配套的營銷和售後服務網絡。上汽名爵目前已進入歐洲16個(ge) 國家,品牌銷售網點已從(cong) 2020年的65家,快速擴張到超過400家,今年底預計能達到650家。

  2021年9月,蔚來在挪威奧斯陸開設了歐洲首家直營店和換電站,計劃在今年將產(chan) 品和服務擴展到德國、荷蘭(lan) 等地。今年2月,小鵬汽車首家歐洲直營店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開業(ye) ,並在隨後的半年裏陸續將門店拓展至荷蘭(lan) 、丹麥和挪威。

  隨著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擴大,對動力電池的需求持續增加,一些中國汽車電池供應商開始在歐洲投資設廠。今年6月,國軒高科啟動了德國生產(chan) 基地。這一生產(chan) 基地在收購博世集團的德國哥廷根工廠基礎上,將傳(chuan) 統汽車零部件生產(chan) 轉型升級為(wei) 動力電池製造。根據規劃,該項目動力電池年產(chan) 能將達18吉瓦時。寧德時代在德國圖靈根州投資18億(yi) 歐元建設動力電池基地,預計2026年將實現年產(chan) 能60吉瓦時。該項目將為(wei) 寶馬、戴姆勒、大眾(zhong) 等汽車製造商提供電池,還創造了超過2000個(ge) 就業(ye) 崗位。

  國軒高科哥廷根工廠負責人托普塔斯此前在博世工廠工作30餘(yu) 年,在國軒高科收購生產(chan) 基地後,他與(yu) 300多名工人全部被留用。托普塔斯向本報記者介紹,國軒高科的一係列改造升級,將推動哥廷根工廠從(cong) 傳(chuan) 統機械製造向高效、綠色轉型。

  德國《商報》報道說,德國是歐洲領先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chan) 地,現有和計劃中的設施的產(chan) 能為(wei) 485吉瓦時,其中中國電池企業(ye) 的貢獻巨大。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認為(wei) ,德中雙方企業(ye) 加強合作,可以為(wei) 更好地應對全球麵臨(lin) 的氣候挑戰創造有利條件。

  中歐企業(ye) 合作擁抱未來交通變革

  除了純電動汽車,甲醇汽車也被歐洲視為(wei) 加快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的有效路徑。今年5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加油站設施及洗車設備展上,一輛來自中國的轎車,停放在了連鎖加油站企業(ye) Circle K展位的醒目位置,這是吉利集團自主研發的甲醇燃料汽車。Circle K歐洲燃料開發總監舒爾·豪根介紹,這是首次有甲醇燃料汽車參加斯圖加特加油站設施及洗車設備展。

  在德國斯圖加特,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menta的測試車,如今每天都在當地街道測試行駛。該公司基於(yu) 數據驅動的“飛輪”技術,可以自動化、低成本地解決(jue) 中歐間道路場景和駕駛習(xi) 慣的差異問題,讓自動駕駛算法在歐洲“入鄉(xiang) 隨俗”。Momenta歐洲總經理孫環介紹,在一個(ge) 歐洲項目的實車測試中,Momenta閉環自動化工具鏈在後台自動進行數據篩選、標注、訓練和集成,將原本的算法問題自動化迭代。“常規流程需要一個(ge) 季度才能解決(jue) 的問題,我們(men) 隻用了一周時間。”孫環說。

  杜登霍夫認為(wei) ,汽車正在被軟件和芯片重新定義(yi) ,成為(wei) 一種全新產(chan) 品。為(wei) 了避免與(yu) 未來交通脫節,德國乃至歐洲企業(ye) 與(yu) 中國開展聯合項目不可或缺,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在中國看到的汽車新技術讓我們(men) 激動不已,與(yu) 中國合作非常重要。”杜登霍夫說。本報記者 李 強 花 放(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