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度 攀登不止
這是中國發展的真實寫(xie) 照——
給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量身高”、建起世界第一高橋、搭起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電站、啟用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不斷創造新高,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個(ge) 個(ge) “中國高度”的故事,體(ti) 現著中國人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
攀登、再攀登,中國人攀登的腳步不會(hui) 停歇,中國發展的勢頭不會(hui) 改變。
珠峰測高豪情壯
本報記者 穀業(ye) 凱
8848.86米!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8名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開展各項測量工作。那一刻,距中國人首次對珠峰高度進行精確測量,整整過去了45年。
這是自主創新定義(yi) 的“中國高度”。2020珠峰高程測量,中國自主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首次應用於(yu) 珠峰峰頂大地高的計算;全球導航衛星係統接收機等國產(chan) 儀(yi) 器全麵擔綱,指標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航空重力測量、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手段投入使用,5G信號首次實現了對珠峰北坡登山路線及峰頂的覆蓋。
這是奮鬥精神詮釋的“中國高度”。8名攻頂隊員克服重重困難,在峰頂停留150分鍾;海拔5200米至6000米的6個(ge) 交會(hui) 點,測量小組頂風冒雪,連續多日堅守在人跡罕至的工作崗位;有位“90後”隊員克服恐懼心理,在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來回攀登近10個(ge) 小時……
改變的是裝備條件,不變的是精神氣質。2020珠峰高程測量,集聚了世界一流的技術裝備,設計了更加科學的測量方法,擁有更加完善的後勤保障,但一代代測量登山隊隊員們(men) 接續傳(chuan) 承的艱苦奮鬥作風、嚴(yan) 謹求實態度、甘於(yu) 奉獻品格始終如一。這些獨特的精神氣質,激勵著更多人在生命極限中突破自我,在嚴(yan) 酷環境下永不言棄,在新的起點上創造輝煌。
每一次攀登,從(cong) 來都不是輕輕鬆鬆的。時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攀登精神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裏,融匯在日複一日的奮鬥中。在新時代,我們(men) 隻要有這份堅持、這份氣魄,就必將以攀登者的姿態創造新的中國高度。
綠色電能到西藏
本報記者 徐馭堯
電腦屏幕上數字跳動,國家電投西藏分公司集控運營中心主任次仁旺加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麵顯示的正是國家電投當雄10兆瓦牧光互補並網光伏電站的運行情況。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羊易村的這座電站,也被稱為(wei) 羊易電站。
“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電站。自2019年12月30日並網發電起,它持續把豐(feng) 富的太陽能轉換成推動西藏綠色發展的經濟新動能。”次仁旺加介紹。
在羊易電站,光伏板和遠處的雪山、藍天、白雲(yun) ,共同勾勒出一幅壯美的風景。過去,檢修人員隻能沿著崎嶇的山坡前行,仔細查看一組組光伏板的安裝與(yu) 運行,檢查各類連接狀況,確保每一塊光伏板正常運作。4700米的高海拔讓檢修工作變得無比困難,他們(men) 每走一段,就要停下來用力喘幾口氣。
直到今年5月,羊易電站首次實現超高海拔場站無人值守,工人檢修和維護的壓力相較之前大大減輕,但次仁旺加絲(si) 毫沒有放鬆。“年均可實現發電量約2000萬(wan) 千瓦時,可滿足拉薩市約4萬(wan) 戶農(nong) 牧民用電需求,這座電站的穩妥運行,關(guan) 係著很多老百姓的用電安全嘞!”次仁旺加說。
羊易電站也給周邊群眾(zhong) 的生活帶來許多變化——羊易村村民紮西曾經參與(yu) 電站的建設,按用工時間領取報酬,他家還因為(wei) 電站建設征地分到一筆不少的補貼,“一座電站給家裏帶來的直接收入就有4萬(wan) 多元,我還在建設過程中學會(hui) 了專(zhuan) 業(ye) 技能。”據介紹,羊易電站建設期累計在當地用工6000人次,給當地農(nong) 牧民帶來了實惠。
據國網當雄縣供電公司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1年當雄縣年售電量達到4567.14萬(wan) 千瓦時,供電覆蓋率也由2012年的52%提升到2021年的100%。
大橋架起康莊道
本報記者 劉發為(wei)
565.4米,這是北盤江大橋橋麵到江麵的垂直高度。這座世界第一高橋吸引了全球目光,也給周圍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位於(yu) 貴州西部的烏(wu) 蒙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帶,地勢險峻。穿行在山脈之中的北盤江讓貴州、雲(yun) 南兩(liang) 地在此隔水相望。41歲的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都格鎮龍井村村民馬選軍(jun) ,家就在這片峽穀之中。
“以前這裏的交通特別不方便,去一次鎮上,先從(cong) 山腳爬到山頂,再從(cong) 山頂下去,花4個(ge) 小時才能到。”馬選軍(jun) 說。
交通不便,讓當地村民飽受困擾。“這深山峽穀,外麵很少有人願意走進來,更不用說嫁進來。”馬選軍(jun) 的一席話,道出了曾經的窘況。
直到有了北盤江大橋,日子變了模樣。
這座家門口的大橋不僅(jin) 連接起峽穀兩(liang) 岸,更架起了當地村民從(cong) 貧窮奔向小康的康莊大道。
2016年北盤江大橋建成通車,馬選軍(jun) 發現來這裏看橋的人越來越多。2019年,馬選軍(jun) 夫妻倆(lia) 利用新修的房子開起農(nong) 家樂(le) ,“橋下人家小馬哥”,這是馬選軍(jun) 給自家農(nong) 家樂(le) 起的名字。站在馬選軍(jun) 家門前,記者抬頭一看,北盤江大橋淩空飛架,氣勢恢宏。
“這幾年,我的農(nong) 家樂(le) 接待了來自全國許多地方的遊客,還有一些外國人。”麵對遊客,馬選軍(jun) 介紹起北盤江大橋如數家珍,他還常常義(yi) 務清理河邊的垃圾,“希望我的家鄉(xiang) 能給遊客留下好印象,讓更多的人愛上這裏。”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作為(wei) 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了2萬(wan) 多座橋梁,世界高橋前100名中有近一半在貴州。
一座座中國高橋的背後,不僅(jin) 鐫刻著中國的發展足跡,也映照著中國人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高原特產(chan) 出深山
本報記者 王明峰
上午10時30分,格絨降措看著飛往成都的航班飛向遠方,整理了一下工裝,走向停機坪深處。這是格絨降措在四川稻城亞(ya) 丁機場工作的第3個(ge) 年頭,他已數不清自己在這座全球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目睹了多少架航班的起降。
26歲的格絨降措是土生土長的稻城縣俄牙同鄉(xiang) 人,現在是稻城亞(ya) 丁機場機務場務消防部的一名巡場驅鳥員。“稻城亞(ya) 丁機場通航,讓我的家鄉(xiang)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格絨降措感慨道。
俄牙同鄉(xiang) 距離稻城縣城近200公裏,是離縣城最遠的鄉(xiang) 鎮。過去,鄉(xiang) 親(qin) 們(men) 靠傳(chuan) 統的農(nong) 作、畜牧生活,從(cong) 鄉(xiang) 裏到縣城要花兩(liang) 三天,後來政府修建起寬闊平整的公路。2013年9月,稻城亞(ya) 丁機場建成通航,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便捷。
機場的通航帶來了天南海北的遊客。格絨降措說:“稻城亞(ya) 丁成為(wei) 全國聞名的旅遊地。旅遊業(ye) 的發展為(wei) 我們(men) 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拓展了我們(men) 的視野,增加了我們(men) 的見識。”“從(cong) 前,鄉(xiang) 親(qin) 們(men) 采摘的新鮮鬆茸拉到縣城就可能變質,現在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下午采下鬆茸,拉到縣城僅(jin) 需兩(liang) 三個(ge) 小時,第二天淩晨就能裝上飛機,運到省外還是新鮮的。鄉(xiang) 裏的黑花生等農(nong) 特產(chan) 如今也都能‘坐飛機’賣到省外去!”
說起自己在稻城亞(ya) 丁機場的工作,格絨降措格外珍惜:每天迎送來自不同地方的航班機組和旅客,讓他感受到了外麵世界的精彩,增長了見識,有了更高的奮鬥目標。“雖然巡場驅鳥員是個(ge) 普通崗位,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安全重任。這份看似枯燥又平凡的工作,關(guan) 係著所有航班的成功起降,不容馬虎、不容失誤。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是一份亮閃閃的榮耀。”格絨降措說。
羊城美景收眼底
本報記者 尹 婕
晚上7時,正是登塔觀景的最佳時間,也是廣州塔工作人員最忙的時候。從(cong) 廣州塔望出去,窗外車水馬龍,珠江邊的景觀燈漸次亮起。
2010年10月1日,位於(yu) 珠江南岸的廣州塔正式對外開放,同年11月12日,廣州亞(ya) 運會(hui) 舉(ju) 辦。廣州塔旅遊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李明華感慨,廣州塔初開放時,眼底風景遠沒有如今這麽(me) “熱鬧”。
這十多年,廣州塔“目睹”了廣州日新月異的發展。如果說,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的傳(chuan) 統中軸線記錄著廣州曆史的輝煌;那麽(me) ,北起燕嶺公園,經過廣州塔,南至海心沙的新中軸線,就代表著現代廣州的活力。以廣州塔為(wei) 代表的建築群落共同構成了廣州的“城市會(hui) 客廳”。
如今,位於(yu) 珠江南岸的琶洲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試驗區裏,集聚起一大批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領域龍頭企業(ye) ,這裏將成為(wei) 廣州乃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廣州塔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立體(ti) 看廣州的視角,登廣州塔看廣州,已經成為(wei) 許多人遊廣州的重要選擇。這裏還定期舉(ju) 辦嶺南文化展覽。李明華介紹,許多海外華人回國探親(qin) ,都會(hui) 專(zhuan) 程登上廣州塔,看著周邊高樓林立,珠江沿岸燈光璀璨,城市活力十足,大家感到十分震撼。
2009年,李明華從(cong) 河南開封來到廣州,參與(yu) 廣州塔建設、經營。廣州塔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工程難度,以“斜、高、扭、偏、柔、鏤空”的特點,成為(wei) 世界鋼結構建築中具有時代性的標誌性建築。“我想這也是廣州人敢為(wei) 人先精神的體(ti) 現。”這些年在廣州塔的工作經曆,讓李明華決(jue) 心紮根廣州,“這是一座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充滿現代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溫暖的城市。”(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