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中國!看好資本市場開放紅利,超200家外資機構湧入A股
原標題:布局中國!看好資本市場開放紅利,超200家外資機構湧入A股,投入還在加碼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高水平製度型雙向開放穩步推進,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
作為(wei) 中國資本市場有機組成部分的外資機構,如何看待一係列變化?如何看待不斷演進的中國市場?近期,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業(ye) 務負責人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其中不乏“百年老店”的中國區掌門人,一起分享了在中國投資布局的切身感受。
當前,在國內(nei) 的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多個(ge) 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製逐步取消,業(ye) 務範圍不斷擴大,外商全資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在外資金融機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的背後,正是中國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的真實彰顯。
中國市場具備獨特吸引力
對於(yu) 全球投資者而言,進入中國市場,配置中國資產(chan) ,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認為(wei) ,中國證券市場已經成為(wei) 全球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曾經,外國金融公司隻能在擁有少數股權的合資企業(ye) 中運營,這意味著中資合作方對企業(ye) 擁有最終控製權。2020年4月起,外資持股比例限製有所放開,使得外資參與(yu) 度不斷提高。目前,中國股市規模超過80萬(wan) 億(yi) 元,債(zhai) 市規模超過140萬(wan) 億(yi) 元,均居全球第二,僅(jin) 次於(yu) 美國。截至2022年6月,外資持有4.2%的中國內(nei) 地股票市值和2.6%的內(nei) 地債(zhai) 券市值,相比2017年的1.9%和1.3%均大幅提高。
貝萊德中國區負責人湯曉東(dong) 表示,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於(yu) ,它既有發達市場的質量,又兼具新興(xing) 市場的增長潛力,“這些特質是全球其他市場無法替代的,使得中國在全球投資者的整體(ti) 資產(chan) 配置中具有獨特意義(yi) 。”
“很多年前,外資金融機構可能更多的是把中國看作一個(ge) 重要的融資市場,在中國的業(ye) 務主要是服務國內(nei) 機構投資海外股票、債(zhai) 券、房地產(chan) 市場等。最近幾年,明顯感覺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ge) 重要的投資市場,對海外機構來說,配置中國資產(chan) 變得越來越重要。”荷寶中國區總監晉美表示,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10的資管機構均已在中國開展業(ye) 務,作為(wei) 荷蘭(lan) 最大的獨立資產(chan) 管理公司之一,荷寶始終從(cong) 集團戰略層麵積極拓展中國市場,希望借助在國際市場的經驗,為(wei) 中國市場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資本市場已成為(wei) 全球資產(chan) 配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截至2022年8月,已有銀行、券商、基金及其他各類共計200多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持續加大中國市場投入。
匯豐(feng) 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yun) 峰表示,中國金融業(ye) 在全球金融體(ti) 係中的影響力穩步提升,而金融業(ye) 開放也正超越過去以吸引外部資金為(wei) 主要目的的模式,上升至從(cong) 製度和機製上更好地對接國際金融市場、融入國際金融體(ti) 係的層麵。
“我們(men) 在服務境外客戶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市場是全球投資者不可忽略的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野村東(dong) 方國際證券總經理孫冬青表示,公司下一階段的業(ye) 務重心,仍將聚焦於(yu) 發展二級市場業(ye) 務,實現財富管理業(ye) 務與(yu) 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的雙輪驅動,目前公司正在申請公募基金銷售以及融資融券業(ye) 務牌照。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men) 看到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決(jue) 心是堅定的,中國企業(ye) 不斷創新、追求更高水平增長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花旗中國首席執行官、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鈺華表示,基於(yu) 這些積極信號,花旗客戶堅持在華發展,希望通過壯大中國業(ye) 務,進而推動其亞(ya) 太區業(ye) 務的發展。
施羅德投資集團總裁郭煒表示,中國對全球投資者始終有獨特的吸引力,“與(yu) 發達市場相比,中國資本市場的Alpha超額收益機會(hui) 依然顯著。與(yu) 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發展曆史相對較短,機構化程度相對較低,但容量較大,流動性較好。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了一個(ge) 投資者尋求Alpha的理想市場,提高了投資組合的總回報。”
範達集團中國區CEO唐華表示,不論是投資渠道、行業(ye) 準入方麵的政策,還是產(chan) 品供給方麵的改革,中國都為(wei) 外資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外資已經連續多年保持淨流入,2021年更是創下過去五年新高。這是外資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的體(ti) 現,也是對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肯定。
多項政策惠及外資本土化發展
外資在中國金融市場施展拳腳,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自2020年起,期貨、基金和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製逐步取消,諸多知名國際金融機構加快了在中國投資展業(ye) 的步伐。
在談及深刻受益於(yu) 哪些政策時,多家外資機構均提到,放開外資金融機構持股比例限製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近年來,最讓我們(men) 印象深刻的,就是對外資金融機構持股比例限製的放開。”林鈺華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持股比例的放開為(wei) 花旗創造了新機遇——申請設立獨資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
截至目前,在中國展業(ye) 的外資控股券商已達9家,其中摩根大通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均為(wei) 外資全資券商,在瑞信證券於(yu) 9月發布股權轉讓公告後,第三家外商獨資券商也呼之欲出。另外,青島意才證券、渣打證券、日興(xing) 證券、法巴證券等外資控股券商的設立申請已處審核流程中。
在公募基金領域,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率先成為(wei) 外商獨資公募,範達基金、施羅德基金、聯博基金等機構也遞交了外商獨資公募的設立申請。在私募領域,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截至今年2月,外資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達40家,其中2016年成立的橋水(中國)投資目前管理規模已突破100億(yi) 元。在期貨領域,摩根大通期貨已於(yu) 2020年6月成為(wei) 中國境內(nei) 首家外商獨資期貨公司。
與(yu) 此同時,跨市場業(ye) 務的不斷拓展也為(wei) 外資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深度融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大空間。唐華表示,QFII/RQFII製度推出後,範達得以直接參與(yu) 中國資本市場。範達與(yu) 中國機構合作,在美國紐交所發行了多隻投資中國A股和境內(nei) 人民幣債(zhai) 券的ETF基金,均為(wei) 美國市場首創。孫冬青也提到,近年來大力發展跨境業(ye) 務已成為(wei) 中國證券行業(ye) 乃至整個(ge) 金融領域的共識。野村東(dong) 方一直致力於(yu) 成為(wei) 跨境業(ye) 務尤其是中日跨境業(ye) 務的綜合金融服務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公司在跨境資本引薦和吸引外資投資境內(nei) 市場方麵取得了一定進展。
渣打中國副行長兼企業(ye) 、金融機構及商業(ye) 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魯靜表示,去年,渣打全麵參與(yu) 了債(zhai) 券通“南向通”首日交易。今年,渣打香港成為(wei) 中國境外市場上首家獲得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CIPS)直接參與(yu) 者資格的外資銀行。渣打將繼續積極為(wei) 中國債(zhai) 券市場引入海外投資者,幫助海外企業(ye) 順利落地對中國的投資。
隨著越來越多的對外開放政策落地,外資在中國的業(ye) 務版圖也越來越寬廣。采訪中,外資機構十分重視養(yang) 老金體(ti) 係第三支柱改革試點這一利好,相信該政策將對外資在華開展業(ye) 務起到促進作用。
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小薏也表示,富達目前是美國401k養(yang) 老金的第一大管理人,隨著中國三支柱養(yang) 老體(ti) 係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鄉(xiang) 居民對財富管理和資產(chan) 配置需求的提升,富達也希望能適時推出這類產(chan) 品和服務,積極參與(yu) 中國養(yang) 老市場。
堅定布局,差異化擁抱中國市場
麵對與(yu) 本土機構的競爭(zheng) ,擁抱本土化的外資機構如何在中國市場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為(wei) 市場提供差異化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也成為(wei) 外資機構發展戰略的重點。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瞄準中國潛力巨大的財富管理市場,諸多海外資管機構紛紛投入人力、資本堅定布局,謀求公募、投顧、基金銷售、融資融券等牌照。財富管理品牌與(yu) 客戶信賴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深耕,這也恰恰說明這些外資機構在中國的發展並非著眼於(yu) 短期。
魯靜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在紛繁複雜的國際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渣打中國業(ye) 務收入同比增長5%,勢頭良好。來自中國的網絡收入也實現強勁增長,中國繼續成為(wei) 渣打集團網絡收入貢獻最大的市場。
花旗方麵則表示,為(wei) 支持客戶在中國的長期發展,花旗正加緊廣招英才。目前,服務新經濟發展的商業(ye) 銀行部正在中國內(nei) 地和中國香港招聘多名客戶經理,其中三分之一常駐粵港澳大灣區。另外,花旗年內(nei) 將招聘600名金融科技人才,拓展對中國客戶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瑞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知鷙表示,中國市場在瑞信的全球和亞(ya) 太地區戰略中至關(guan) 重要。“未來,瑞信在中國的工作重心會(hui) 放在如何更好地參與(yu) 中國金融改革上,推動瑞信在中國業(ye) 務水平的不斷提升。瑞信將培訓本地人才,鼓勵本地人才內(nei) 部晉升,使他們(men) 成為(wei) 紮根中國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國際金融專(zhuan) 家。”
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的多位外資機構中國區負責人均表示,即便是在海外擁有雄厚的資本、豐(feng) 富的市場運作經驗,但實踐中,外資機構在中國的展業(ye) 也會(hui) 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如何做好差異化競爭(zheng) 是關(guan) 鍵。
“說到國際化與(yu) 本土化的碰撞,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後的確或多或少會(hui) 有‘水土不服’的情況。中國市場很大,層次也很深,在中國實現成功發展的路線和戰略可以說非常多元化。”晉美直言。在他看來,外資機構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需要充分考量其市場結構、基礎設施、投資者偏好、投資策略等方麵的獨特之處,但這些挑戰並非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據介紹,目前荷寶繼續加大對本土市場投研團隊和能力建設的投入,把海外領先的可持續、量化等投資經驗運用於(yu) 中國市場。
路博邁集團亞(ya) 太區負責人、路博邁基金總經理劉頌認為(wei) ,外資機構要做出更多融合國際化基因又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資管產(chan) 品,更好地為(wei) 國際和國內(nei) 投資者雙向服務。其中,既包括把中國投資的機會(hui) 介紹給全球投資者,引入國際資金,又包括利用類似QDLP這類業(ye) 務渠道,把海外優(you) 秀策略介紹給中國投資者。此外,外資機構可以深耕中國的上市公司,融合國際化的ESG投資和評價(jia) 標準,打造出更適合中國上市公司的評價(jia) 體(ti) 係,推動行業(ye) 建設。另外,外資機構在REITs等另類投資領域同樣也有機會(hui) 。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注冊(ce) 製改革不斷深化,境外投資者已經成為(wei) 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yu) 者,A股市場與(yu) 海外市場的互聯互通也愈加緊密。摩根士丹利證券總經理錢菁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作為(wei) 外資控股券商,摩根士丹利證券施展了全球平台的優(you) 勢,在眾(zhong) 多具備市場影響力的項目中引入長線的優(you) 質境外投資者,幫助A股上市公司優(you) 化股權結構。”
在另類投資領域,外資的進入也開闊了中國資本市場視野。博楓董事合夥(huo) 人、中國區負責人司徒默表示,作為(wei) 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chan) 管理公司,博楓期待利用全球知識和資源,投身於(yu) 中國市場湧現的新機遇。例如,在投資者身份之外,博楓亦是物業(ye) 運營商,可以把領先的運營專(zhuan) 長和經驗帶入博楓投資的地產(chan) 項目,注入可持續發展和零碳的實踐。
持續紮根中國,期待更多開放紅利
伴隨著中國金融業(ye) 的對外開放,越來越多頂級外資機構選擇紮根中國,在中國經濟“引進來、走出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最近幾年,不少機構更是加速推進在華展業(ye) ,期待抓住更多開放紅利。
瀚亞(ya) 投資中國區負責人邵昕表示,相對於(yu) 國內(nei) 同行而言,外資資管通常麵臨(lin) 著諸如人才緊缺、本地資源不足、內(nei) 部合規和本地政策需要平衡等問題。“瀚亞(ya) 投資和母公司保誠在亞(ya) 洲與(yu) 中國的運營時間較長,這讓我們(men) 對中國市場有充分了解,而公司內(nei) 部也一直強調本土化運營模式,幫助我們(men) 充分平衡本地與(yu) 總部的發展目標。我們(men) 希望看到原有的政策保持穩定,同時也期待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讓外資可以進一步融入本地市場,獲得進一步自由競爭(zheng) 與(yu) 發展的空間。”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國策,2018年以來金融業(ye) 對外開放掀起了新一輪熱潮。對於(yu) 中國金融開放和資本市場發展,受訪外資機構都積極建言獻策。
湯曉東(dong) 認為(wei) ,中外資金融機構各有優(you) 勢,相互學習(xi) 借鑒,有利於(yu) 提高中國金融體(ti) 係的整體(ti) 實力。可以看到,相關(guan) 監管機構都在努力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這無疑是非常重要且及時的,有助於(yu) 提升海外投資者對於(yu) 中國資本市場的認知。貝萊德期待國內(nei) 外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希望政策能為(wei) 人員跨境交流、知識共享及資金跨境流動等提供更多靈活性與(yu) 便利。
劉頌表示,在目前的金融開放進度上,牌照方麵是放開的,但是在實際業(ye) 務層麵,尤其是資本市場資金流動的便利性上,希望看到更多的政策扶持。
在引進外資方麵,林鈺華表示,隨著互聯互通的發展、成熟,海外投資人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境內(nei) 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更加多元,包括港股通、滬港通、滬倫(lun) 通、中瑞通、ETF在內(nei) 的渠道越來越多,未來可根據需要搭建聯通海外市場的更多渠道。花旗一直深度參與(yu) 互聯互通,作為(wei) 存托銀行包攬了目前所有的滬倫(lun) 通項目,若互聯互通渠道能更好地整合,將有助於(yu) 投資者更高效地了解、參與(yu) 中國市場,進一步把海外資金“引進來”。
宋躍升也提出四點建議:一、通過完善國內(nei) 債(zhai) 券信用評級體(ti) 係,與(yu) 國際標準銜接,助力提升外資對信用債(zhai) 的需求;二、通過發展私募股權等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三、在退市機製上,暢通被動、主動退市渠道,促進優(you) 勝劣汰,優(you) 化上市公司質量;四、金融開放不等於(yu) 資本賬戶完全開放,資本賬戶開放過程必然是穩健而有序的,需要不斷完善風險防控體(ti) 係。
在開放中茁壯成長
作者:許盈
開放,是貫穿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與(yu) 深化改革曆程的最強音。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以“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為(wei) 目標,向著高水平製度型開放穩步推進。機構方麵,2020年4月1日起全麵取消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的外資股比限製,外資機構在業(ye) 務範圍和監管要求上享受國民待遇;市場和產(chan) 品方麵,QFII/RQFIL額度限製已全部取消,境內(nei) 外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期貨國際化品種範圍不斷拓展,風險管理工具日益豐(feng) 富,A股納入了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
今年8月1日,中國證監會(hui) 主席易會(hui) 滿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將“統籌開放和安全,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列為(wei) 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明確“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產(chan) 品全方位製度型開放”。
在中國資本市場製度型雙向開放的發展道路上,外資機構也不斷加碼中國業(ye) 務。近年來,包括銀行、投行、資管、保險、期貨等諸多外資機構密集落子中國,成立全資或合資企業(ye) ,申請業(ye) 務牌照,投入大量人力與(yu) 資本,紮根中國本土市場。
開放,已為(wei) 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活力。就在昨日,監管部門宣布,正在研究製定外資適用特定短線交易的製度安排,以提高外資投資A股的便利性。長期來看,外資機構在中國的紮根有助於(yu) 帶來大量境外增量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feng) 富的業(ye) 務模式。同時,外資“鯰魚”的到來,也豐(feng) 富了中國資本市場參與(yu) 者的多樣性,不僅(jin) 帶來國際化的經驗,且提供差異化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尤其是在ESG、綠色可持續金融、量化與(yu) 衍生品、養(yang) 老金第三支柱發展、REITs等領域打開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對於(yu) 全球投資者而言,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與(yu) 日俱增。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和債(zhai) 券市場,股市規模超過80萬(wan) 億(yi) 元,債(zhai) 市規模超過140萬(wan) 億(yi) 元,蘊含著巨大的財富管理機會(hui) 。
正如野村東(dong) 方國際證券總經理孫冬青所言,看好投資中國的長期價(jia) 值,中國經濟從(cong) 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孕育著大量的投資機會(hui) ,尤其是經濟的全麵結構化轉型中,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科技和消費升級、雙碳和共同富裕政策等提供了諸多成長行業(ye) 的結構性投資機會(hui) 。“長期投資中國的信念是堅定的,不會(hui) 因為(wei) 短期內(nei) 市場的波動改變對中國市場的戰略和決(jue) 心。”——這是受訪外資機構的共同心聲。
開放帶來進步,中國資本市場必將在開放中茁壯成長。
(券商中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