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時代 不負人民——二十大首場“黨代表通道”見聞
10月16日上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黨(dang) 代表通道”第一場采訪活動如約開啟。90分鍾的時間裏,15位來自各行各業(ye) 的黨(dang) 代表分成5組走上通道,講述他們(men) 履職盡責的精彩故事,接受中外記者的采訪,將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風采展現在眾(zhong) 人麵前。
科技創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
作為(wei) 電視劇《山海情》中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的原型,福建農(nong) 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代表可謂聲名遠揚。
“1983年我開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發明了菌草技術。”林占熺代表回憶,菌草作為(wei) 閩寧協作的第一個(ge) 產(chan) 業(ye) ,幫助寧夏西海固17500個(ge) 農(nong) 戶擺脫了貧困,因此也被稱為(wei) “致富草”“幸福草”。菌草技術還從(cong) 福建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減貧經驗已經傳(chuan) 播到世界106個(ge) 國家和地區。
如今,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代表依舊工作在科技報國一線:“我將以黨(dang) 的二十大為(wei) 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
如何把論文書(shu) 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以科技創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雲(yun) 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蒿枝壩村在脫貧摘帽以後,農(nong) 民的口糧從(cong) 粗糧換成了大米,但是村裏沒有水田,隻有旱地,怎麽(me) 辦?朱有勇代表和團隊通過解決(jue) 水稻的旱地分蘖、旱地除草問題,成功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的新技術,解決(jue) 了口糧生產(chan) 的難題。
“水稻上山很受農(nong) 民歡迎,今年雲(yun) 南推廣了50萬(wan) 畝(mu) ,蒿枝壩村推廣了405畝(mu) 。蒿枝壩村277人,人均產(chan) 量超過了1000公斤,飯碗牢牢地端在了我們(men) 自己的手中。”朱有勇代表說。
在美麗(li) 的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內(nei) 蒙古阿巴嘎旗牧民廷·巴特爾代表擔任了四十多年的嘎查書(shu) 記和嘎查長。從(cong) “全嘎查隻有一台收音機”到如今“科技養(yang) 牧”,廷·巴特爾代表見證了科技為(wei) 牧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好多牧民現在都開始用無人機放牧,在家裏的電視上可以看到草場上的牛羊,需要飲水時他們(men) 用手機遠程遙控自動提水,打草也都改用機械化了。”廷·巴特爾代表說,“讓我們(men) 的草原更美好,讓我們(men) 的牧民生活更富裕,這就是我的初心。”
熱血報國,踐行青春錚錚誓言
有這樣一支公益救援隊伍,十年間,從(cong) 最初的3人發展到現在的上千人,參與(yu) 國內(nei) 外救援行動900多次,90後占比高達70%以上,這就是於(yu) 若飛代表所在的甘肅藍天救援隊。
“我們(men) 的隊伍裏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因為(wei) 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所以每次有災害時,我們(men) 都會(hui) 聚在一起貢獻力量。”作為(wei) 隊長,於(yu) 若飛代表和隊員們(men) 參加了四川雅安地震、雲(yun) 南魯甸地震、尼泊爾地震等國內(nei) 外救援行動,參與(yu) 挽救幸存者81人、救治600餘(yu) 人。
讓於(yu) 若飛代表最為(wei) 難忘的是在一次地震救援中,由於(yu) 現場餘(yu) 震不斷,隊員們(men) 在救援時一直心有餘(yu) 悸。“我也有猶豫,但是因為(wei) 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必須站出來。當我完成了任務,從(cong) 廢墟裏麵爬出來時,我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為(wei) 我鼓掌。”
“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於(yu) 若飛代表和甘肅藍天救援隊的青年們(men) 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青春的誓言。
“12年來,江門村人均純收入翻了十倍;12年來,我從(cong) 一名大學生變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ang) 江門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寧代表的故事令現場很多人動容。
2010年大學畢業(ye) 後,楊寧代表回到了家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大學生村官。江門村地處深山之中,村民收入微薄,生活條件艱苦。“到村委報到的第一天,我就在想一個(ge) 問題:我到底能為(wei) 村裏做些什麽(me) ?”她幫村民賣過竹子,帶著村民種辣椒、種葛根,但都失敗了。
“我很年輕,摔倒了還可以爬起來,沒有什麽(me) 大不了。”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2017年,楊寧代表帶領村民一起種植高山特色稻米。為(wei) 了讓村民放心,她偷偷把婚房賣了,給村民送去了稻穀、鴨苗、魚苗。“那一年我們(men) 迎來了大豐(feng) 收,我們(men) 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她說。
青春經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我將繼續紮根苗寨,努力讓苗山更美、苗寨更富,苗家人更幸福。”楊寧代表眼中閃爍著堅定自信的光芒。
“航天事業(ye) 帶給我最深的感受,一個(ge) 是時代的力量,一個(ge) 是傳(chuan) 承的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王亞(ya) 平代表欣慰地說,“當年神舟五號首次飛天,我有了自己的飛天夢想,如今第一批聽我太空授課的孩子們(men) ,有的已經成為(wei) 我航天戰線的隊友。”
談到未來,王亞(ya) 平代表向廣大青年發出邀請:“現在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已經開始,歡迎更多有誌青年加入我們(men) ,共同探索浩瀚宇宙。”
服務民生,解決(jue) 百姓“急難愁盼”
醫療衛生事業(ye) 的發展與(yu) 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緊密相連,其中兒(er) 童健康話題更是牽動著每個(ge) 家庭的心弦。
“我所在的專(zhuan) 業(ye) ——兒(er) 童重症醫學科,過去隻在大城市的大醫院才有。最近十年,很多地市級醫院,甚至部分發達地區的區級醫院也設置了,這就使重症病人的救治更加及時、便捷,也減少了區域間的轉診。”北京兒(er) 童醫院重症醫學科名譽主任錢素雲(yun) 代表做兒(er) 科醫生已有39年,和團隊一起救治過2萬(wan) 多名危重患者。
“兒(er) 童重症監護的風險高、強度大,您認為(wei) 應該如何推動兒(er) 童重症醫學事業(ye) 的發展?”記者問道。
錢素雲(yun) 代表深有體(ti) 會(hui) :“孩子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er) 童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強的專(zhuan) 業(ye) 特點,需要醫生耐心仔細地觀察。”她表示,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區域兒(er) 童醫學中心的建立,分級診療體(ti) 係的完善等措施,促使優(you) 質的兒(er) 科醫療資源不斷地擴容、下沉,逐步帶動基層醫院均衡發展。“我相信隨著全社會(hui) 進一步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持續完善促進兒(er) 科發展的各項政策,兒(er) 童健康事業(ye) 一定能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情懷的年輕人加入。”錢素雲(yun) 代表充滿信心。
農(nong) 家樂(le) 、民宿忙、瓜果香、遊客如織,浙江省淳安縣下薑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薑麗(li) 娟代表用“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來描述下薑村。
“總書(shu) 記給下薑村指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這些年我們(men) 也通過農(nong) 文旅融合闖出了一條下薑村的增收致富之路。”薑麗(li) 娟代表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年的時候達到了46959元,是2003年的14倍,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ye)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回到了家鄉(xiang) 來創業(ye) 。“老百姓的日子可以說是越過越紅火了!”
喀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校長祖力亞(ya) 提·司馬義(yi) 代表從(cong) 教育角度描繪了過去十年新疆發生的巨大變化:“新疆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其他省份的學生來到新疆完成學業(ye) ,在一個(ge) 學生宿舍裏,多個(ge) 民族的同學共學、共居、共樂(le) 。”
祖力亞(ya) 提·司馬義(yi) 代表觀察發現,隨著新疆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語言學、物流、電子商務等專(zhuan) 業(ye) 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成千上萬(wan) 的畢業(ye) 生在新疆找到了人生的大舞台。她說:“我要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起,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繼續奮鬥。”(光明日報 記者張雲(yun) 、陳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