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黨建+數智”撐起百姓“宜居夢”
中新網重慶10月17日電 題:重慶:“黨(dang) 建+數智”撐起百姓“宜居夢”
作者 彭國威 楊洪欽
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如火如荼推進的過程中,今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重慶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劃》,為(wei) 全市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熱潮再添“一把火”。
按照《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重慶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將達到1億(yi) 平方米,實現生態宜居水平顯著提升。
如何走出一條重慶特色的城市更新提升道路?最近兩(liang) 日,記者在山城多地走訪,看到了別開生麵的“重慶行動”。
“你們(men) 把箱式變電站安置在這個(ge) 位置,我們(men) 不同意!”
“大家有啥疑問歡迎提出來。”
“這東(dong) 西影響居民日常生活、車輛停放及公共環境……”
因為(wei) 不滿意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箱式變電站的安置點,不久前,重慶市北碚區新房子社區部分居民和有關(guan) 部門產(chan) 生不小的意見分歧。
“以前社區很多地方,十來根電線、網線等捆綁在一起,有的把遮雨棚都壓壞了,甚至還有的線路懸吊在半空中,車輛過不去,大家隻能找來木棍將‘蜘蛛網’撐起來。”新房子社區居民委員會(hui)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立裏說,“電力是宜居和發展的重要能源保障,提升配網能級勢在必行。”
百姓的事,還得百姓當家做主。按照社區發展需要,僅(jin) 居民供電設施改造板塊,新房子片區設計了1台環網櫃,10台箱式變電站。確定共11個(ge) 點位後,國網北碚供電公司向社區居民公開,並向當地小區居委會(hui) 征求意見,居民最終反饋:有5個(ge) 箱式變電站位置不妥。
作為(wei) 技術指導單位,為(wei) 了讓改造方案真正能落地、穩落地,國網重慶經研院讓黨(dang) 員幹部勇當先鋒,圍繞新房子社區居民供電設施改造項目開展“黨(dang) 員示範崗”創建,充分發揮配網項目經理製優(you) 勢,組織黨(dang) 員突擊小組成員楊思楠、張勇下基層送服務,在項目需求及可研階段解疑難強指導,貢獻經研之聲。
“我們(men) 協調區住建委、社區及小區居民,先後3次邀請相關(guan) 單位召開現場協調會(hui) ,經過5次修改方案,最終確定了小區供電‘手術’方案。”隨行的“90後”黨(dang) 員楊思楠回憶說,整個(ge) 片區電網升級改造總投資1370.5萬(wan) 元,全由財政承擔,百姓不用掏一分錢腰包,完成升級改造後,會(hui) 讓1123戶居民受益。
“如何做好民生工作?就是要‘聽民聲’‘順民意’,才能真正‘解民憂’。”國網重慶經研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劉英建道,有了百姓的理解、支持,大家工作底氣也就足了,“之後項目的設計、申報、審核等,幾乎是一氣嗬成,在今年9月19日順利通過重慶市北碚區發展改革委的可研批複。”
出台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政策,是重慶城市煥新的另一“賽道”。獲悉有財政補貼後,新房子社區70多歲的居民申澤珍勁頭十足,主動和鄰居對接搜集相關(guan) 資料,義(yi) 務當起了“跑腿”;一名90多歲的老婆婆家住二樓,出門不方便,女兒(er) 和女婿一商量,自家主動申請分攤3萬(wan) 多元的電梯加裝費,成了目前社區二樓居民中唯一申請安裝電梯的住戶……在這裏,老舊小區煥新真正構築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格局。
榮昌區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黃金聯結點”,是川渝合作的“橋頭堡城市”。依靠黨(dang) 建引領促發展,今年6月30日,國網永川供電公司榮昌區供電分公司、重慶渝榮水務有限公司、重慶市眾(zhong) 友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成立了紅岩榮昌能源共產(chan) 黨(dang) 員服務隊,以優(you) 化營商環境為(wei) 主線,立足客戶用能需求,拓展綜合能源服務,著力為(wei) 群眾(zhong) 、企業(ye) “水電氣”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務。
“盡管剛成立不久,但效果卻是立竿見影。”榮昌區經濟信息委能源管理科科長陳玉龍表示,這項創新舉(ju) 措打破了以往水電氣等企業(ye) “九龍治水”的局麵,目前,全區正在推行“一表申請、一窗受理”水電氣聯辦模式,解決(jue) 客戶多頭申報、多頭申請的問題。
“水電氣三方現場勘查人員收到同步報裝申請後,先內(nei) 部溝通並對接客戶,組織聯合勘查,確定最優(you) 方案,協調同步施工,避免重複開挖等問題,提升水電氣接入便捷度,極大推動了老舊小區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chan) 。”國網永川供電公司配網工程專(zhuan) 責譚獨唯以記者走訪的綠園小區改造項目為(wei) 例道,“這裏的改造項目先後有11家施工企業(ye) 參與(yu) 建設,工程涉及市政、占綠等,以前各自辦理手續,需要近兩(liang) 個(ge) 月時間,現在供電公司可以統一辦理,時間一下縮短到20天左右。”
黨(dang) 建引領,“數智”賦能。在居民供電設施升級過程中,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中心探索以“數智配網全能小管家”品牌開展申報工作,發揮支部黨(dang) 建引領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支撐優(you) 勢、人才隊伍優(you) 勢、服務社會(hui) 民生優(you) 勢等4個(ge) 優(you) 勢,組織多家單位召開線上討論會(hui) ,開展大數據統計、分析等,實現了“黨(dang) 建+數智”雙輪驅動創新發展。
轟鳴的機器聲中,綠園小區路邊,幾個(ge) 工人正沿著畫好的線路,用機器切割水泥地麵在前麵“開路”,後方的工人則用鐵鏟忙碌著深挖電纜溝。
榮昌折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47歲的金洪流作為(wei) 重慶市級傳(chuan) 承人,在綠園小區生活了20餘(yu) 年,房屋背後至今是雜亂(luan) 無章、縱橫交錯的電線、網線和天然氣管道。以“加工作坊”為(wei) 家的他,看著工人忙碌的身影滿是感慨,“今年底,供電隱患都會(hui) 得到治理,再也不用擔心用電安全了。”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綠園小區以前屬於(yu) 城鄉(xiang) 結合部,因為(wei) 曆史原因很多住戶采用了合表用電方式,要是停電了,連個(ge) 報修的地方都沒有,隻能幾家臨(lin) 時找電工前來維護,費時又費力。”陳玉龍道,借助老舊小區改造的東(dong) 風,政府和電力公司經過協商,順利將以前無人管的電力設施產(chan) 權,統一打包給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進行維護,“從(cong) ‘粗放’走向‘細管’,現在居民遇到問題,手機一鍵撥通電力公司服務熱線,就會(hui) 有‘正規軍(jun) ’及時上門服務。”
有了盼頭,來了勁頭。記者和金洪流道別時,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的提升讓他重拾信心:“折扇市場這些年正在日益萎縮,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我得加倍努力,不能讓這個(ge) 傳(chuan) 承在我們(men) 這代就斷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