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麵丨“路就在腳下!” 這裏的村民日子越過越幸福
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原副主任、獨龍江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領導小組副組長高德榮是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過去40多年間,在中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獨龍江鄉(xiang) ,高德榮帶領獨龍族同胞從(cong) 貧困走向富裕。他也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麵對麵》推出《共和國功勳人物》,專(zhuan) 訪了高德榮。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不上好日子,自己覺得沒臉
獨龍江鄉(xiang) 地處中緬、滇藏接合部,千百年來,獨龍族群眾(zhong) 聚居在高黎貢山與(yu) 擔當力卡山之間狹長的獨龍江流域。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從(cong) 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hui) “直渡”到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但由於(yu) 發展基礎薄弱,交通閉塞,這裏成為(wei) 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1954年,高德榮出生在這裏。
高德榮:外來的漢族大哥大姐來獨龍江交往也比較多一點,這些外來的大哥大姐都讀過書(shu) ,都是有知識的人,老人們(men) 我爺爺奶奶都知道讀書(shu) 人不得了,有知識的人不得了。
記者:當時他們(men) 的想法是什麽(me) ?
高德榮:老人們(men) 的希望必須讀書(shu) ,讀書(shu) 人通過知識來解決(jue) 問題才有希望,讀書(shu) 人才能夠參加工作,拿到錢以後才能夠解決(jue) 問題,當時就是那麽(me) 簡單的道理。
黨(dang) 和政府在獨龍江鄉(xiang) 建起學校,為(wei) 獨龍族同胞提供免費受教育的機會(hui) 。1972年,18歲的高德榮初中畢業(ye) ,考上了位於(yu) 州府所在地的怒江師範學校。第一次到怒江師範學校去的路程讓高德榮記憶深刻,他先滑著溜索、翻山越嶺,步行到達縣城,然後乘坐長途車,整整走了10天才從(cong) 家鄉(xiang) 到達了學校。
1975 年,高德榮從(cong) 怒江師範學校畢業(ye) 後留校,擔任學校團委書(shu) 記。在很多人眼中,高德榮實現了靠讀書(shu)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夢想。然而,1979年,他卻做出了一個(ge) 讓人意外的選擇。他辭去怒江師範學校的工作,回到家鄉(xiang) ,在獨龍江鄉(xiang) 巴坡小學任教。
記者:如果回去的話,那就意味著你在州府裏麵打拚的一切都沒了?
高德榮:光是我一個(ge) 人拿工資,過好家裏麵日子,這個(ge) 對自己來說,也是可以說心裏麵放不下。
記者:放不下什麽(me) ?
高德榮:家鄉(xiang) 還在窮。
記者:但是您已經改變了,我的日子已經改變了。
高德榮:光我一個(ge) 人過好日子不行,周圍我們(men) 家裏麵父老鄉(xiang) 親(qin) 過不上好日子,自己還是覺得沒有臉,不踏實,要讓很多孩子們(men) 讀書(shu) ,很多同胞們(men) 的孩子要培養(yang) 出來。
首先要解決(jue) 路的問題
後來,高德榮走上領導崗位,1984年到1990年,他先後擔任獨龍江區副區長、獨龍江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鄉(xiang) 長職務。當鄉(xiang) 長的時候,高德榮曾大著膽子帶上鄉(xiang) 裏的兩(liang) 位幹部直奔昆明,向省有關(guan) 部門反映獨龍江的實際困難,爭(zheng) 取到上百萬(wan) 元項目資金後,他立即領著大家擴建了鄉(xiang) 衛生院、中心學校。但是,高德榮心裏清楚,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最缺的是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當年,連接獨龍江鄉(xiang) 和貢山縣城的僅(jin) 有一條一米多寬,長65公裏的人馬驛道。這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出資為(wei) 獨龍族修建的第一條路,它讓獨龍族群眾(zhong) 有了與(yu) 外界聯係的通道,去縣城從(cong) 一個(ge) 多月的路程縮短到了7天,但是卻無法滿足擺脫貧困的需求,並且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大雪封山,獨龍江就成了與(yu) 世隔絕的“孤島”。
高德榮:當時這裏麵要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首先要解決(jue) 路的問題。
記者:要想富先修路。
高德榮:要想富先修路,首先獨龍族趕不上人家,就是沒有路,路是獨龍族卡脖子最大的困難。
在任獨龍江鄉(xiang) 鄉(xiang) 長期間,高德榮也為(wei) 修公路的事情四處奔走,但當時要錢沒錢要物沒物,根本無法實現。1990年,高德榮到貢山縣任職,先後擔任副縣長、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等職,這給獨龍族群眾(zhong) 帶來了希望。
高德榮:組織上把我調到縣裏麵,這時候老鄉(xiang) 們(men) 都知道了你調到縣裏麵,這回要當官了,一定把公路要下來,公路必須修通,才能解決(jue) 獨龍族貧窮的問題,為(wei) 這個(ge) 問題,連續一個(ge) 星期來送我,全鄉(xiang) 來送我,他們(men) 的願望要我來實現。
記者:您覺得您能實現嗎?
高德榮:非常難,我1993年當了省裏麵的人大代表,被選上代表以後,老鄉(xiang) 們(men) 的願望可以在省人代會(hui) 上匯報反映。
高德榮上省城、進北京,想盡辦法籌措修路資金。可喜的是,曆經4年的艱難建設,1999年,從(cong) 貢山縣城通到獨龍江鄉(xiang) 的獨龍江公路建成通車,獨龍族群眾(zhong) 告別了無公路的曆史。
隨著獨龍江公路通車,他們(men) 的生活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因為(wei) 大部分位於(yu) 海拔3000米的“雪線”以上,在大雪封山的大半年時間裏,獨龍江公路無法通行,依然製約著獨龍族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步伐。
高德榮:大雪封山半年以上,我說人家走一萬(wan) 年,我們(men) 獨龍族才走五千年。人家走一百年,我才走五十年。人家走一年,我才走半年,怎麽(me) 趕得上?
衝(chong) 破大雪封山,是獨龍族人的夢想,辦法就是在雪線以下打通一條隧道,讓公路避開積雪,這條“夢想隧道”成為(wei) 高德榮下一個(ge) 努力的目標。2003年,他當選為(wei) 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高德榮向中央領導反映了獨龍族群眾(zhong) 麵臨(lin) 的難題。獨龍族群眾(zhong) 行路難得到了黨(dang) 中央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獨龍江公路隧道建設被提上日程。
“老縣長”的為(wei) 官之道
2006年,高德榮當選為(wei) 怒江州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他向組織請求,把辦公室搬到獨龍江。高德榮搬進獨龍江邊一間破舊的老房子裏,這裏成為(wei) 他的辦公室和住所,身邊的人都清楚,他心裏裝著獨龍族同胞。高德榮在縣裏工作20多年,一家四口就擠在一套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裏,州裏考慮到他家的實際困難,多次提出要給他買(mai) 房子的房款,但他都堅決(jue) 不要。
高德榮:當時的待遇好,拿了錢,還給我買(mai) 房子的25萬(wan) 塊錢。
記者:您拿了這筆錢沒有?
高德榮:沒有拿,我們(men) 這裏非常貧困,5萬(wan) 塊錢蓋一棟房子,可以解決(jue) 5家人的問題。
記者:這是待遇,這不是說非分的。
高德榮:這個(ge) 我知道,光是我一個(ge) 人有這個(ge) 待遇,你這個(ge) 人的良心是石頭長出來的嗎?人的良心都是肉長出來的,其實你一個(ge) 人也不當事,有這個(ge) 待遇不保險。
記者:不保險,那您覺得什麽(me) 保險?
高德榮:大家有了,你有了我也有了就保險了,你有了人家沒有就不保險。
有一次,高德榮到昆明辦事,正好準備結婚的兒(er) 子也要帶未婚妻去昆明拍婚紗照。但兒(er) 子知道父親(qin) 的原則,最終也沒有開口提搭便車的事情。
記者:自己要結婚的兒(er) 子搭您的車去昆明,有什麽(me) 不可以?
高德榮:這個(ge) 不行,公是公,私是私。
記者:您不是說為(wei) 他單獨開車去一趟,您本來是公幹,他搭您的車。
高德榮:這個(ge) 車不是我的車,現在你的位置不是你家的位置,這個(ge) 光不是我家的光,你要占便宜人家肯定說,他家有人當縣長了,占國家的便宜。
記者:假如那天要搭您車的不是您兒(er) 子,是一個(ge) 獨龍鄉(xiang) 的老百姓您讓不讓?
高德榮:其他人讓搭。
記者:別人就能搭。
高德榮:別人可以搭,因為(wei) 他不是我家人,不要占國家的便宜,自己就算苦一點,也不要占這個(ge) 便宜,我說的“三該三不該”——不該做的事不要做,不該想的問題不要想,不該說的話不要說;該做的事都做不完,該想的問題都想不完,該說的話都說不完,“三該三不該”。
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和社會(hui) 各界的幫扶下,獨龍江鄉(xiang) “整鄉(xiang) 推進、整族幫扶”工程啟動,一條長達6.68公裏,投資3.4億(yi) 元的獨龍江公路隧道正式開工建設,高德榮變得更加忙碌。
每年大雪封山,他與(yu) 交通局的職工一起睡工棚、吃幹糧,參與(yu) 清雪通路工作。有一次,他和另外兩(liang) 人被突如其來的雪崩掩埋,幸虧(kui) 在場的裝載機手及時發現,才被救了出來。談起數次與(yu) 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曆,高德榮隻是輕描淡寫(xie) 地說:“領導幹部就是要帶領群眾(zhong) 一起幹活,你不幹,路就在天上。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2014年4月10日,隨著一聲巨響,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宣告獨龍族同胞結束了大雪封山的曆史,現場目睹這一曆史時刻的高德榮激動萬(wan) 分,“千年的鐵樹開花了,萬(wan) 年的冰雪融化了,獨龍族人民實現了獨龍夢”。
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改建完工通車,原來顛簸的石子路已經被平整的瀝青路麵所替代,從(cong) 縣城到獨龍江鄉(xiang) 的路程從(cong) 3天縮短到了3個(ge) 小時。
記者:和外界的聯係變得更緊密了,這個(ge) 時候獨龍族拿什麽(me) 去致富?
高德榮:這個(ge) 問題已經起步了,過去是馬幫馱進來滿滿的,回來全部是空空的,現在可以說空車進去滿車出來,就是拉出來貨了。
記者:運什麽(me) 出去?
高德榮:獨龍江要全部退耕還林,退耕還林以後要幹什麽(me) ?現在獨龍江上麵看著都是樹,下麵都是草果,這個(ge) 產(chan) 業(ye) 我當時說是綠色銀行。
獨龍江公路隧道建成那年,高德榮光榮退休。之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親(qin) 切地稱呼他為(wei) “老縣長”,但這位“老縣長”絲(si) 毫沒有閑下來,常常起早貪黑,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展特色種植和特色養(yang) 殖。2018年獨龍江鄉(xiang) 脫貧出列,獨龍族整體(ti) 脫貧。實現脫貧之後,高德榮又馬不停蹄,帶領大家走上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道。
高德榮:獨龍族同胞現在家裏麵都有銀行存折、銀行卡,現在人均15000多元收入,戶均也是5萬(wan) 元以上,以前跑出去的人都回來了,家裏麵好過了。這次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到2025年戶戶都有車,自己買(mai) 的車。我還有一個(ge) 目標,家家要有大學生,獨龍族日子越過越幸福,道路越走越寬闊,目標就實現了。(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董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