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雲南:生活品質會更高

發布時間:2022-10-18 15:42:00來源: 光明日報

  電影《阿詩瑪》讓雲(yun) 南石林家喻戶曉。金秋十月,阿詩瑪的故鄉(xiang) ——雲(yun) 南石林縣處處稻穀搖曳,一派豐(feng) 收景象。10月16日一早,村村寨寨的幹部群眾(zhong) 就聚在一起,集體(ti) 收看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會(hui) 。

  記者來到了傳(chuan) 說中“阿詩瑪”的出生地——石林縣長湖鎮阿著底村,村文化廣場坐滿了人,村民們(men) 穿著彝族服裝,喜氣洋洋。大家聚精會(hui) 神地盯著大屏幕,聆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報告,不時報以熱烈掌聲。70多歲的老黨(dang) 員普桂芳激動地說:“黨(dang) 的政策真好!房子蓋好了,蘋果豐(feng) 收了,農(nong) 家樂(le) 建好了,一切都變得更好了!”

  “這是全村第一次坐在投影儀(yi) 前一起觀看。”身著撒尼人阿詩瑪服飾的村婦女主任王繼花興(xing) 奮地說,村裏這部投影儀(yi) 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旅遊發展項目的一部分。

  阿著底村是一個(ge) 彝族撒尼人聚居的自然村,曾榮獲“全國文明村”等稱號。村裏家家打造美麗(li) 庭院,近幾年來種植千畝(mu) 蘋果吸引了四方遊客,不僅(jin) 帶動了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結合“蘋果文化旅遊節”等活動,阿詩瑪文化等風土人情也得以充分展示。“這幾年政策非常好,給村裏帶來了很大變化。你看,村道是紅黃綠藍的彩虹路,創意源於(yu) 阿詩瑪的包頭顏色,表達了我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小組長普春林是個(ge) 回鄉(xiang) 創業(ye) 發展的年輕人,他一邊帶記者參觀村寨,一邊訴說自己的感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報告振奮人心,尤其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麵給了我們(men) 發展阿著底的信心!”

  石林街道小箐村是從(cong) 石林景區搬出來的彝族撒尼人村莊,多年來村裏打造餐飲一條街、刺繡一條街,富了村民的錢袋子,村民們(men) 從(cong) 土坯房搬進了小洋樓。小箐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洪傑和村民共同收看了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會(hui) 。“聽了總書(shu) 記的報告,我們(men) 備受鼓舞,對建設‘民族團結、錦繡小箐’更有信心。我們(men) 將抓住機遇,依托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世紀90年代初,我帶隊推廣刺繡手工品,打開了小箐村刺繡全國市場。作為(wei) 一名老黨(dang) 員,我相信在黨(dang) 的帶領下,小箐村的日子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86歲高齡的村民黃蘭(lan) 芳說。

  長湖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雲(yun) 翔表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長湖鎮的變化非常大,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貧困戶全部脫貧,群眾(zhong) 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大夥(huo) 兒(er) 最為(wei) 關(guan) 注的,也是我們(men) 今後的奮鬥目標!”(光明日報 記者張勇、徐鑫雨 見習(xi) 記者阮紫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