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院長王勇:上海為國際大都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樣板
中新網上海10月18日電 題:“斜杠”院長王勇:上海為(wei) 國際大都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樣板
作者 王笈 徐銀 康玉湛
上海觀眾(zhong) 熟悉的初代“眼鏡哥哥”;經典音樂(le) 普及項目“星期廣播音樂(le) 會(hui) ”的主持人;上海大學音樂(le) 學院院長……被稱為(wei) “斜杠”(指代擁有多重職業(ye) 和身份的人)院長的上海市僑(qiao) 聯副主席王勇,談起上海的文化發展如數家珍:“一大批硬件重新投入,以及有了更多努力推廣文化的教師、藝術從(cong) 業(ye) 者、社會(hui) 工作者,你會(hui) 看到這十年上海在文化方麵的奮進確實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出生於(yu) 音樂(le) 世家的王勇,大學考入上海音樂(le) 學院,畢業(ye) 後留校任教,後攻讀博士學位,遠赴德國深造。“我沒有留在德國,而是回到中國後把我的導師也聘回了國內(nei) ,成為(wei) 我的客座教授。”在王勇看來,學術交流的過程可以很靈活,優(you) 秀的留學生不僅(jin) 要獲取知識,還要把學習(xi) 到的東(dong) 西帶回祖國,進一步放大其價(jia) 值和意義(yi) 。
在此之後,王勇經曆了多次身份上的轉變,對上海的海派文化特質感觸愈深。“城市發展有一定的客觀規律,當經濟上升到某一程度時,文化也會(hui) 到達一個(ge) 高度。上海是一座文化非常‘混搭’的城市,有著鮮明的海派文化特征,想要做文化建設有一定的複雜性和困難度。”
但是,上海做到了。
2017年,上海文化圈“沸騰”了。大世界、百樂(le) 門、上海大戲院等一批老牌文化場館盛裝歸來;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博物館東(dong) 館、上海圖書(shu) 館東(dong) 館、宛平劇場等一批上海重大文化設施“走出藍圖”,陸續開工興(xing) 建或改擴建,把行業(ye) 職能的專(zhuan) 業(ye) 化與(yu) 社會(hui) 功能的複合化融為(wei) 一體(ti) ;新出台的上海“文創50條”在影視、演藝、藝術品、文化裝備等不同產(chan) 業(ye) “發力”,推動上海建設全球影視創製中心、亞(ya) 洲演藝之都、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等。
“文化不是割裂的,而是有一定延續性的。”王勇感慨,近十年上海的劇院數量、演出體(ti) 量明顯提升,2017年剛好是這十年的“中間點”,在前期諸多投入獲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對後5年又有了更完整的規劃。“文化工作分為(wei) ‘硬件’和‘軟件’。這麽(me) 多年我一直在做的高雅藝術普及其實是‘軟件’上的推動,但是‘軟件’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是需要‘硬件’給予強有力支撐的。”
在這其中,“文創50條”為(wei) 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提供了非常大的推動力。王勇特別指出,“文創50條”關(guan) 注到了文化領域的每一個(ge) 可能性,不僅(jin) 為(wei) 上海的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助力,關(guan) 鍵是為(wei) 多元化的國際大都市如何推動文化發展提供了樣板。
“在文化的‘大盤子’裏有非常多方向,現在我們(men) 努力去把每一個(ge) 分支都做到極致,再往下發展,要更多考慮跨界和融合就會(hui) 成為(wei) 一種必然趨勢。”作為(wei) 一所大學的音樂(le) 學院院長,王勇眼下正思考的亦是“多元”,“我們(men) 正嚐試不同文化形式之間的互動,科學與(yu) 藝術之間的跨學科聯動。未來,‘多元’一定會(hui) 是我們(men) 發展的目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