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山西店子底村:融旅助農興 把酒話桑麻

發布時間:2022-10-19 15: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10月19日電 題:(二十大時光)山西店子底村:融旅助農(nong) 興(xing) 把酒話桑麻

  中新網記者 範麗(li) 芳

  寒露已過,中國北方漸入深秋。趁著難得的午後暖陽,李來娥搬了小板凳來到院中,前幾日從(cong) 地裏拉回來的蔓莖堆成小山。她坐定後,操起菜刀,動作麻利地將蔓莖去根去皮,“這個(ge) 蔬菜營養(yang) 價(jia) 值很高,挑出好看的,趁著新鮮賣個(ge) 好價(jia) 錢,賣相不好的,就削了皮醃製成鹹菜,明年遊客來了,不愁賣。”

  記者看到,李來娥家不大的院子裏,堆放著小豆、蕎麥、葡萄,“還有玉米沒有收回來。”院牆外,李來娥的丈夫用鐵叉翻騰著豆蔓,盡量讓黃豆從(cong) 曬幹的豆莢中落下。

  自從(cong) 意識到店子底從(cong) 過去的窮山溝變成遠近聞名的旅遊村後,每到秋收季節,村民們(men) 便盤算著如何將自家地裏的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值最大化。

  紅色資源“活”起來

  店子底位於(yu)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三麵環山。近年,這個(ge) 曾經交通閉塞的小山村,因紅色基因被外界關(guan) 注。

  “1948年10月5日開始的太原戰役中,作為(wei) 解放太原的前沿陣地,店子底成為(wei) 人民解放軍(jun) 作戰物資儲(chu) 備和運轉的大中樞。”74歲的店子底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黃根明介紹。

  在炮火橫飛的戰場背後,店子底的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不停忙支援,為(wei) 部隊燒水、做飯、做衣縫鞋,為(wei) 前線運送物資、護理傷(shang) 員。其間,不少村民拆下家中門板轉運傷(shang) 員,村內(nei) 甚至一時“家家無門”。

  “都是十七八歲的後生,衝(chong) 著上去,被抬著下來。”這段曆史,黃根明講給一批又一批遊客們(men) 聽,如今再回憶,依然難掩心中悲傷(shang) ,紅了眼眶,“咱們(men) 是最幸福的,這些過去不能忘呀。”

  據不完全統計,在太原戰役期間,陽曲縣支援前線的群眾(zhong) 達9.53萬(wan) 人,向部隊供應小米250萬(wan) 斤、門板9.5萬(wan) 塊、大小檁條7萬(wan) 餘(yu) 根、棺材1443口、梯子193架。店子底成為(wei) 著名的“支前模範村”。

  村民腰包“鼓”起來

  曆經烽火硝煙,店子底逐漸被人遺忘,一茬又一茬年輕人搬走後不再回來。新一輪脫貧攻堅開始後,這個(ge) 革命老區於(yu) 2014年被確定為(wei) 貧困村,全村700多口人中,有149人被識別為(wei) 貧困人口。

  “隻有找到真法子,才有好出路。”2009年,當選為(wei) 店子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石狗栓引進建材廠和石料廠,修路、打井、煤改電,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尤其借助陽曲縣發展全域旅遊的機遇和脫貧攻堅利好政策,店子底提出“紅色立村,產(chan) 業(ye) 強村”。

  2009年建起“支前紀念館”、2016年被確定為(wei) “弘揚支前精神紅色教育基地”、2020年太原東(dong) 西山旅遊公路通到店子底……當地逐漸發展起以革命傳(chuan) 統教育、紅色旅遊以及農(nong) 家樂(le) 、蔬果采摘為(wei)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推出“觀支前館、上支前課、走支前路、吃支前飯、遊支前村、體(ti) 支前情”為(wei) 主的課程和體(ti) 驗活動。

  如今,店子底每年接待學員和遊客超5萬(wan) 人次。

  “以前,家裏種的蕎麥、穀子都要拿到縣城菜市場去賣,鹹菜更是不值錢,這麽(me) 一袋賣2元,現在有了遊客,我們(men) 加工一下,拿到村裏集市上,每袋能賣10元,而且不愁賣,村裏的野菜都成了搶手貨。”李來娥說,隻要勤勞肯幹,日子會(hui) 越來越好。

  “今年我們(men) 的目標是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200萬(wan) 元。”石狗栓的底氣,來自村裏因地製宜的發展規劃,“這幾天受疫情和天氣轉涼的影響,遊客少了,我們(men) 抓住這個(ge) 空檔,把村口的牌樓建起來,培訓和旅遊設施再完善一下。”

  農(nong) 村人氣“旺”起來

  信步於(yu) 村裏,三五老人坐在路口曬太陽,不時有滿載玉米的農(nong) 用車經過;廣場上晾曬著穀子、高粱,有村民正開著三輪車碾壓著豆蔓;記者去往蔬菜大棚的路上,看到仍有村民在田間收玉米棒,秋風拂過,葉子沙沙響。

  在店子底村“紅色講堂”旁,幾名身著演出服裝的演員,正在討論一段“解放軍(jun) 軍(jun) 需處徐處長守著糧倉(cang) 不舍得吃卻寧願自己餓肚子”的戲。

  “這些小故事都是村裏老人流傳(chuan) 下來的,政府經過挖掘整理,拍成微電影,讓更多人知道。”“80後”賀建榮是店子底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代表,2018年,在外打工的他借助村裏龐大的人流資源和金融信貸支持,建起了“親(qin) 子體(ti) 驗二小農(nong) 場”。

  “不耽誤農(nong) 忙,還有機會(hui) 當演員過過戲癮,我已經演過好幾部了,你去搜《支前洪流》就能看到我。”賀建榮頗為(wei) 自豪地向記者推薦。

  近年,像賀建榮一樣有想法的年輕人陸續返鄉(xiang) ,有的加工農(nong) 產(chan) 品開起了小作坊,有的經營民宿當起了老板,有的直播帶貨做起了電商。

  人力、人才、人氣,石狗栓看中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素正在集齊,幹部真抓實幹、村民積極參與(yu) 、社會(hui) 廣泛支持,黨(dang) 的組織優(you) 勢轉化為(wei) 全村的發展優(you) 勢,店子底的支部建設“強”起來了、產(chan) 業(ye) 發展“旺”起來了、集體(ti) 經濟“活”起來了、村民日子“富”起來了,在新時代探索出了一條黨(dang) 建引領的鄉(xiang) 村“蝶變”之路。

  "二十大報告中大篇幅提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具體(ti) 舉(ju) 措和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讓我倍受鼓舞。”石狗栓說,作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將繼續著力謀劃鄉(xiang) 村發展,以“黨(dang) 建+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模式,讓農(nong) 民人人都能通過勤奮勞動,過上美好生活。

  夕陽西沉,晚霞映紅天際,結束田間勞作的人們(men) 陸續收工回家,洗漱幹淨後圍坐一桌吃起了晚餐,小酌兩(liang) 口解解乏,聊起明天的規劃。(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